-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丹霞大圣走向齐天大圣:福建民间故事中大圣形象演变的历史研究
福建自古猿猴众多,因而诞生了诸多关于猿猴的故事,“丹霞大圣”便是福建本土众多猿猴故事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故事之一。明清时期,随着小说《西游记》的传播,齐天大圣的形象对福建本土的丹霞大圣形象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丹霞大圣这一形象受其身份和所依附的《闽都别记》所限,遭到齐天大圣的强势冲击,但凭借与陈靖姑故事体系的密切联系,仍能够在福建民间故事中占据一席之地。
福建猿猴传说产生的原因
福建省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高温多雨,不仅为树木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也为猿猴生存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福建东南临海,西北部则群山连绵,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武夷山脉逶迤西去,使闽西北这一地区自古便是猴群野兽聚集之地;中部虽由巍峨的群山变为绵延的丘陵,却也植被丰富,历史上不乏猿猴遍野的记录,可以说猿猴自古就遍布福建全省。在古人的记载中,亦不乏福建猿猴众多乃至猿猴伤人的情况。早在宋代,《三山志》就记录了福建猿猴多、猴患重的情形,“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皆虎豹猿猿之墟……(至大历中,约766—770年)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紧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救火,于是群猴脱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甚至记录了戚继光屯兵福清时,曾捕捉石竺山数百只猿猴,用以伏击倭寇之事,“福清石竺山多狙,千百为群。戚少保继光剿倭时,屯兵于此,每教军士放火器,狙窥而习之,乃命军士捕数百,善养之,仍令习火器以为常”。清人郭柏苍《闽产录异》卷5则说:“猴性淫而躁,山县多产之,汀属尤多,有黄、黑二色猴……诏安乌山多大猴,常于秋月一会,千百为群,呼啸跳跃,遍满山谷。”虽然诸如“老猴纵火焚屋”一类记载有待考究,但其足以反映出福建猿猴众多,以至对乡民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这一情况。猿猴多,猴患重是福建猿猴文化产生的基础。
同时,福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联系较为不便,形成了“闽人好巫”的文化习俗。早在秦汉之前就有着闽越族“好巫尚鬼”之说。这种“好巫尚鬼”的文化习俗,对后世福建民间传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一定影响,也为福建猿猴传说故事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由于生产力低下,福建又存在猿猴多,猴患重的现实情况,古人对难以驯服的猿猴充满了恐惧,再加上福建地区“好巫尚鬼”的文化习俗,进而赋予了猿猴更多神秘色彩,于是猿猴顺理成章地成为福建民间崇拜和信仰的重要对象,与猿猴相关的传说与故事便随之诞生。黄活虎先生更是在其论文《福建齐天大圣信仰研究》中做了如下论述:“猿猴成为福建民间的信仰对象,根本原因就是猿猴对人们的生活威胁。在早期的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福建乡民对猿猴的信仰,正是出于对强大的自然力量的屈服和反抗。诚如学者所言,对这种自然现象和人本身的种种活动给人神灵化的解释,产生神灵崇拜心理,就主要是起源于异己力量对人的压迫以及人企图以幻想的力量解脱或战胜这种压迫的深刻矛盾。这种深刻的矛盾,就是屈服与反抗的矛盾。”这便是福建猿猴传说故事产生之原因。
福建丹霞大圣的故事
福建多猴,也诞生了许多与猿猴有关的故事,丹霞大圣便是福建众多猿猴传说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故事形象,丹霞大圣之原型可以追溯到福州乌石山宿猿洞中猴精的传说。据宋代福州地方志《三山志》记载,唐代有位陈姓隐士将一猿猴养于乌石山洞中,此洞便有了宿猿洞之称。后来,虽然隐士神灵湮没无闻,其所养之猿却被人封为神灵祭祀。清人郭白阳《竹间续话》说:“乡人祀猴王其中,洞外石壁,三面俱有石刻,南面宋程師孟篆‘宿猿洞三大字。”乌石山宿猿洞中的猴精传说不仅被方志记载,诗文中亦有出现,清代福州文人翁时农便将宿猿洞用于其诗《春日过宿猿洞》中:“猿啸无声古洞暝,斜阳暗淡散松影。骷髅满地万鬼邻,怪石排门辟幽境。”可见乌石山宿猿洞中猴精的传说此时已流传较广,宿猿洞之猿不仅被书写于方志和诗文中,宿猿洞也成为乡人举办猴神祭拜活动的地方。清代小说《闽都别记》和《临水平妖传》亦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加工,使得宿猿洞猴精的故事更加完整、丰富,洞中猴精也以“丹霞大圣”的身份广为流传。
根据《闽都别记》记载,丹霞大圣原为一千年雄性猴精,因全身毛色赤红,被称为丹霞。丹霞初为一恶猴,以妖魔的姿态出现,时常为非作歹。因觊觎江南扬州一商人之妻沈氏的美色,猴精丹霞利用法术假变商人与沈氏生活。后真商人回到家中,发现了猴精所做之事,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碍于丹霞法力太甚,建议商人寻至福州守护神——临水夫人陈靖姑处请求帮助。后陈靖姑与丹霞斗法,丹霞败下阵来,“靖姑将杀丹霞,丹霞哀求曰:愿归正,乞饶性命。靖姑曰:念汝有千年道行,死罪即赐,活罪难饶。命神将他阉去淫根,以为淫人妻女之报。猴精要命,愿阉,改过自新。”而后陈靖姑将丹霞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