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信仰的传承与保护——以柘荣陈靖姑信俗为例.docVIP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信仰的传承与保护——以柘荣陈靖姑信俗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信仰的传承与保护——以柘荣陈靖姑信俗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着民众日常生活和丰富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民间信仰根植于乡土民间,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其对区域内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带有“迷信”色彩却也承载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面临着毁坏与消失的危机。而近十多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刚好为民间信仰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柘荣陈靖姑信俗为例,试图分析其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过程中的传承与再生,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信仰的保护作用。

一、柘荣陈靖姑信俗的历史源流

陈靖姑信俗文化在柘荣县的传承已有600多年,在当地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目前找到最早记录柘荣陈靖姑信仰的文献是万历《福宁州志》:

顺济宫神,姓陈,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在西门外迎恩亭右,旧在夫人桥旁,成化十六年从(重)建。今所州判刘志选重修。又名临水陈夫人宫。凡新嗣者保男女,痘疹者皆祷于此[1]。

这条文献虽然不长,但是已经给出了柘荣陈靖姑信仰的重要信息。一、供奉陈靖姑的宫庙是“顺济庙”,说明此时柘荣的陈靖姑与妈祖已属一个信仰体系,“顺济庙”应是供奉妈祖的庙宇,所以这里的陈靖姑很有可能是妈祖的配祀神;二、认为陈靖姑本为福州下渡人,对她的身世有所了解;三、记录顺济庙原址在西门外;四、顺济宫又名临水陈夫人宫,既能保佑妇女生育,又能治疗痘疹。根据之前对陈靖姑历史脉络的整理,我们知道古田临水祖殿在此时已然名声大震,因此柘荣人也称供有陈靖姑的庙宇为“临水陈夫人宫”。重要的是这里记载的“新嗣者保男女,痘疹者皆祷于此”告诉我们陈靖姑在当时不止有保佑妇女生育的单一神职,长痘疹的病患也会来向陈靖姑祷告,这也许是因为人们认为陈靖姑生前为巫,应具有治病职能。

乾隆十六年的《福宁州志》卷三十四“霞浦坛庙”中也有和以上文献相同的记载。不过在乾隆《福宁州志》新版中找到了记录陈靖姑的又一处庙宇,以陈靖姑为主神的临水宫出现了。

临水宫,在西门外演武厅右。一在东郊盐仓右。万历志:神姓陈,福省下渡陈昌女,今称“临水夫人”。以正月十五日诞。男女疹痘,皆祷于此[2]。

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乾隆年间,柘荣已有专供陈靖姑的临水宫建成,并且知道神诞日为正月十五。只是陈靖姑身为生育神最为主要的保孕神职不见了,仅留治疗痘疹一项。

民国《霞浦县志》[3]和《柘洋方志》[4]载:

顺懿庙。在治西门外。一在东郊盐仓右。万历志:神姓陈,福省下渡陈昌女,今称“临水夫人”。以正月十五日诞。男女疹痘,皆祷于此。一在柘洋西门外,明天顺八年,袁敏九倡建。嘉靖四十二年修,袁鹏程、袁泰池喜舍原基左右拓建。道光间,里绅魏燮成兄弟重修。宁德进士魏敬中记:神迹丕著,而传闻异辞。……按古田志:临水在县东三十里,洞有白蛇,吐气为厉,乡人见朱衣剑斩之,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考下渡,地辖闽县,昌,世为巫,妻葛氏,女生于唐大历二年,长嫁刘杞,产一子,卒年二十又四。临终诀云:“吾身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乡人走询,知其神,为立庙于洞前。……

一在六都左岭,一在东冲,清光绪八年壬午,汛弁谢丹甫,厘局刘乃赓倡建。一在四都西洋。一在下徐。一在柘洋下村。皆名临水宫。清道光中加封“护国太后元君”。

“哇,最后的手稿啊,难怪上面脏兮兮的……”步凡嘀咕道。透过洁净的玻璃,他甚至可以看见书页上有暗红色的斑点,看来史黛西小姐所说的“吐血而亡”并不是单纯的胡吹或者是什么夸张的说法。

这则文献记载的柘洋西门外顺懿庙,是现今柘荣影响最大的临水宫之前身。此庙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由袁敏九倡导修建。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袁鹏程、袁泰池喜舍原基,用于庙的左右拓建。并在道光年间,由里绅魏燮成兄弟出资重修。从当时进士魏敬中的记录看,陈靖姑的生卒、身世、神迹和神职已成体系。最后记录了当时柘荣临水宫的分布信息,据笔者所知,上述的“柘洋下村”临水宫现在依然存在。

95版《柘荣县志》关于古建筑记载中对临水宫的记录:

临水宫(顺懿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城镇西门路北侧,始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嘉靖四十二年(1563)和清嘉庆八年(1803)先后重建。坐北向南,台基两级,上台基高0.5米,建上厅为正殿,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明间减柱造,正厅置神龛,祀“陈靖姑”,右侧附建厢房。下台基正中花台,四周回形水池,正面拱桥通上厅正殿,两侧廊置神龛。同进深24.5米,通面阔18.5米[5]。

柘荣临水宫于上世纪40年代被柘洋特种区政府占作粮库,1995年才正式回归民间,重新修建。因此95版县志记载的临水宫应是清道光年间重修之后临水宫的样貌。“正面拱桥通上厅正殿”即百花桥,“两侧廊置神龛”所供则为“三十六婆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