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赋美食以宋韵:林洪《山家清供》的饮食书写及其文化史意义
生活美学的演变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有宋一朝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代。正如学者所言:“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1]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促使宫廷和民间的饮食更趋精细化,另一方面,饮食的发展也使得饮食书写更加多样化。
先秦时代,关于饮食的书写主要散布于经书和诸子著作中,汉以后,赋这种擅长铺排状物的文体给饮食书写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唐代诗歌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留下了不少描写饮食的诗作。到了宋代,大量书写饮食的文本散见于诗文集、笔记、谱录等中,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样态,而卷帙浩繁、内容庞杂的宋人笔记中,也出现了关于饮食的专门著作,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一、林洪及其《山家清供》
林洪,南宋人,生平略见于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泉南林洪字龙发,号可山,肄业杭泮,粗有诗名。理宗朝,上书言事,自称为和靖七世孙,冒杭贯,取乡荐。刊中兴以来诸公诗,号《大雅复古集》,亦以己作附于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之曰:‘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树云。’”[2]虽然无法确证林洪是否宋初隐士林逋的七世孙,但根据韦居安的记载,他“冒杭贯,取乡荐”,即曾冒充临安府籍贯,通过发解试。综合各种文献的信息来看,林洪著述尚有《山家清事》《文房图赞》《西湖衣钵集》等。
《山家清供》一共104则,基本上一则记述一种美食。这些美食的命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前人曾提及的,如“碧涧羹”出现于杜甫诗中,“玉糁羹”则是苏轼的儿子苏过研制的,“槐叶淘”为唐宋面食,出现于杜甫、苏轼等人诗中。另一种是原本无名的美食,由林洪自己命名,如“山海兜”“傍林仙”“黄金富贵饼”等。林洪通过给美食命名,为全书的饮食书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和氛围,这也就是“山家清供”之“清”。
《山家清供》中记载的美食不限于宋代,有些是过往时代发明创制的,但林洪赋予一道道美食独特的宋人韵味,可以说充分彰显了饮食中的“宋韵”。质言之,食物,尤其是普通的食物,经过林洪的书写,就带上了一种宋代文人优雅的韵致。
二、美食的雅化命名
《山家清供》中,约有一半的美食是由林洪自己命名的。林洪起名字的时候,采用了一些手段,努力使平常的食物风雅化。最明显的是将食物与著名人物的饮食经历联系起来,然后借重名人来为饮食命名。如《考亭蔊》:
考亭先生每饮后,则以蔊菜供。蔊,一出于盱江,分于建阳;一生于严滩石上。公所供,盖建阳种。集有《蔊》诗可考。孙崿,以沙卧蔊,食其苗,云:生临汀者尤佳。[3]4
蔊菜属于十字花科的草本植物,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味辛辣。《齐民要术》云:“蔊菜:‘音?,味辛。’”[4]在宋代,蔊菜是南方人喜食的蔬菜,黄庭坚在《次韵子瞻春菜》诗中说:“蒌蒿芽甜蔊头辣。”准确形容了蒌蒿和蔊菜口味的甜辣之别。在这则文字中,林洪提到的蔊菜不止一种,盱江和严滩皆出产蔊菜,而朱熹所食是建阳的蔊菜,林洪认为出于盱江。黄庭坚的孙子黄崿“以沙卧蔊,食其苗”,对于蔊菜的种植和食用颇有心得,但林洪还是将蔊菜命名为“考亭蔊”,这就把蔊菜和朱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朱熹晚年讲学于建阳考亭,称“考亭先生”,后世称其学派为“考亭学派”。事实上,朱熹诗集中关于蔊菜的诗仅有两首。《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蔊菜》云:“小草有真性,托根寒涧幽。懦夫曾一嘬,感愤不能休。”《公济惠山蔬四种并以佳篇来贶因次其韵·蔊》云:“灵草生何许,风泉古涧傍。褰裳勤采撷,枝箸嚏芳香。冷入玄根,春归翠颖长。遥知拈起处,全体露其常。”述及蔊菜的生长环境及辛辣的口感。在《山家清供》一书中,经过林洪的命名,蔊菜仿佛是专属于朱熹的美食,与“考亭先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联结,而林洪把这种连结固定下来,一种普通的菜蔬由此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
“考亭蔊”之名,尚有朱熹食蔊经历与相关诗作为据,而如“东坡豆腐”这样的名称,林洪甚至没有在书中交代,苏轼究竟与这种豆腐有何关系:
豆腐,葱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3]20
以上是《山家清供》中《东坡豆腐》一则,交代了这种豆腐菜肴的两种烹制方法。豆腐用葱油煎,加入经过研磨的一二十枚香榧子和酱料同煮,或者单用酒煮。苏轼与美食有很深的渊源,见诸苏轼自己文字而以“东坡”命名的美食,有“东坡羹”,后世所传“东坡肉”也与其黄州时期所作的《食猪肉诗》有关。但这里所述“东坡豆腐”及其做法,并未见于苏轼自己的记载,它可能创自苏轼,也可能为世间所传。林洪甚至没有援引文献为据,甚至连道听途说的苏轼与“东坡豆腐”的关系都没有说明,就直接给此种豆腐美食冠以“东坡”之名。但是这样一来,香榧子煮豆腐或酒煮豆腐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了。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