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方朔形象的道教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东方朔形象的道教化

摘要:东方朔早年积极入仕,遇挫后隐于朝廷,并以老庄为榜样。后世对东方朔形象有一个再塑造的过程,他相继被道化、术化、仙化,转而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人物,且有大量道教类作品传世。东方朔形象的道教化并非偶然现象,它是早期道教扩大体系、重构传统的结果,也与东方朔本人的隐士身份、曾受道家思想影响、钟情奇闻异事的性格、杂学多家的知识构成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东方朔;形象;道教化;原因

东方朔在正史中以诙谐人士及朝隐者的形象出现,但在后世道教作品中却泛见东方朔事迹的记载。这种形象的前后转变,在道教发展史上是一个较为典型但目前研究并不多的话题,因此以东方朔为个案讨论相关人物的道教化问题,不仅可以反观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更可为深入认识道教发展的早期轨迹提供新的参照。

一、道家思想与东方朔的朝隐行为

不论在《史记》褚少孙为东方朔作的补传里,还是班固的《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早期均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但在汉武帝时代,东方朔跻身朝廷却长期得不到升迁,原来求仕时宣称自己壮志雄心、博学多才的经历继而遭到部分士人的嘲笑,史载:“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1]3206

为此东方朔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态,并多次表达了归隐的愿望。比如东方朔的《嗟伯夷》,在谈到隐逸问题时,他说:“穷隐处兮,窟穴自藏。与其随佞而得志,不若从孤竹于首阳。”[2]264原来积极求仕立功邀名,现在竟然说要自藏洞穴,并欣赏孤竹君伯夷、叔齐兄弟在首阳山上的隐居生活,可见作者之失落。另一篇文章《与友人书》也明确表达了其归隐的念头,文中说:“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2]264此时不仅要归隐,而且要远隐仙岛之中。只不过东方朔后来思想有所变化,不再向往山林隐居,而选择了“大隐隐于朝”的“朝隐”。他说:“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又说:“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1]3205东方朔这样说,也如此做,便当起了“朝中隐士”。

值得注意的是,据东方朔解释他之所以要选择“朝隐”,而不是隐居山林,似乎跟道家有紧密联系。东方朔曾告诫子女将来若选择隐居,朝中是首选,“首阳为拙,柱下为工。”[3]2874此处的“柱下”,意为“殿柱之下”,代指“朝廷之中”或隐居朝中的人。关于这位隐者的具体所指,东汉学者应劭认为就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老子,他说:“老子为周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是为工也。”[3]2874老子一生的确有一段时间在东周洛阳城度过,《庄子》《史记》均有记载。当然老子的本意是否隐于朝,或者身为“守藏史”是否可以算作隐士,另当别论。但它至少说明东方朔选择“朝隐”,首先将老子作为其中的历史依据。

此外,东方朔“朝隐”的另一个依据也与道家有关。东方朔说自己隐于朝廷,是一种“陆沉”行为,所谓“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1]3205。这里的“陆沉”即源自《庄子》。《庄子·则阳》曰:“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4]682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可见所谓“陆沉”,其实就是隐居在世俗人间,而不是深山之中或蒿庐之下。只不过东方朔将《庄子》中的“陆沉”概念进行了延伸,认为“金马门”(官府)也属于庄子所说世俗人间的范围。

那么,为什么原本渴望功名的东方朔要归隐,并且以老子、庄子为榜样?这和东方朔仕进受挫有关,也与他早年研习过黄老思想有关。关于东方朔的早年情况,《史记》褚少孙补传、《汉书·东方朔传》都没有明说,但可以通过他毛遂自荐时说过的话来推测。如说:“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3]2841“臣朔年二十二”表明东方朔出生、成长必在汉武帝之前。如果东方朔于汉武帝执政之初自荐,那么他生于汉文帝后期;如果自荐时在武帝摆脱窦太后控制的建元6年即前135年,那么其生年为前156年即景帝执政首年。总之,东方朔早年经历了汉文帝、景帝两朝,或至少景帝一朝。而文景之际,正是黄老思想盛行且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的时代,正处于成长、求学时期的东方朔受到过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因为褚少孙说他“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1]3205。这里的“外家之语”与经术(儒学)相对而言,当指以道家为主的其他学说。

而黄老思想作为道家思想在秦汉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道家以“道”为核心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入世色彩,对原来的“无为而无不为”做了调整,转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与汉初休养生息的局面相契合,因此广受欢迎。汉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