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战国至西汉士人的精神变化——以宋玉、东方朔及扬雄为例
士人阶层兴于春秋战国,并以天下公义为己任,表现了“道尊于势”的独立自信风貌;至于秦汉,士人阶层被迫向政治俯首,依附于皇权,逐渐消弭了自信标举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无奈权变和淡漠自守。以宋玉、东方朔和扬雄3位典型士人为例,从各自代表作入手,展现自战国到西汉末年不同历史时期士人的不同精神面貌,并对其中变化进行分析。
战国;西汉;士人精神;变化
士为周礼制度中的低级贵族,处于公卿大夫与庶人之间,承担勾连上下的职责,地位最低者“下士”承担底层事务。《说文解字》释“士”云:“事也。”段玉裁注云:“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1]20随着春秋战国礼乐制度被日趋破坏,阶层之间的壁垒不断被冲击,传统贵族也因而没落,庶人朝夕之间立取卿相的事例层出不穷。士人阶层作为上层贵族与下层庶民的通道,人数急剧增多,龙蛇混杂的“士人阶层”集合了大量的“能人志士”。所以,“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成为普遍共识,这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延引人才,而士“任事”能力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其地位的晋升与没落。
士人阶层的膨胀及其影响时局的力量日渐为有识之士所瞩目,儒家一派对士人阶层报以强烈期望,认为“士人”才是拯救时局的中流砥柱。孔门有教无类,三千弟子中不乏“野人”“贱人”及没落贵族,他们共同汇集成士人集团。孔子将建成小康社会的希望寄与这一集团,并要求他们“志于道”。曾参对乃师这一观念加以阐发,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104,认为大道艰难,担负“大道”理想的士人应坚定意志,为之奋斗终身,死而后已。此后,儒门后学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将儒家理想引为己任,以强烈的信心和勇气赋予士人阶层自信和操守,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358。这一观念表现出士人阶层强烈的自我认同,也为乱世之中重士轻势风潮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士人所崇之“道”不同于宗教神明,也不同于哲学中形上玄思的终极幻想,而是从一开始便确定了其与世俗政治的紧密关联。“道”的终极目的是指导现实政治和社会建设,最终实现完美治世。士人掌握“道”,因其自身有对实现理想治世的责任。所以,尽管他们不占有任何物质优势,却仍然追求与君王分庭抗礼,极力推崇“道尊于势”观念。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对士人阶层的内在精神有精确描述:“就其兼具两重性(指中国士人具备重知识、通古今、决然否之理性精神与士‘仁以为己任’‘明道救世’的宗教精神)性格而言,中国的‘士’毋宁更近于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3]6
纵观战国至西汉,士人阶层精神风貌也并非一成不变。以宋玉、东方朔与扬雄3位典型士人为例,展示战国至西汉士人应时代之变而形成的不同精神面貌。
一、战国雄辩与宋玉的瑰意琦行
宋玉,字子渊,战国楚人,屈原后学,约生于楚顷襄王元年(BC289),卒于楚亡之时(BC222)。生平好为辞赋,与屈原并为中国文学之祖,后人多称“屈宋”。
宋玉所处的战国中后期,正是诸侯征战杀伐的白热化阶段,也正是士人阶层最为世所重的阶段。因“道重于势”观念广为流传,士人阶层挟此风行天下,气焰一时无两。《战国策·齐策四》记载“齐宣王见颜斶”,颜斶不以宣王位尊而贵,应君王之召“前”而倨傲如故,反使君王“前”;拥有煊赫权势的君王在其看来尚不如自身之贵,“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一语道尽其中曲折。于当时各国而言,士是争霸的重要资源。因此,君王为国家利益着想,与其让士人为攀权附势而对其卑躬屈膝,不如礼贤下士更容易得到士人的拥戴效力[4]307。又见《先生王斗章》,当世名士王斗欲见齐宣王,宣王派遣谒者延请王斗入宫。王斗讥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宣王醒悟,遂亲自迎接王斗于门且恭敬有加,请王斗谏言弼国。王斗又讥刺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4]313-314在君王面前毫无矫装伪饰,直言天下混乱和君王昏聩,其狷介若此。这便是战国士人的卓越风姿,在君王面前不折节,不攀附,自尊自傲,放言无忌,即便直面君王使之不悦或忿然作色仍能保持无所畏惧的自尊与自信。而反观另一方面,面对士人的自我高举,齐宣王等一众开明君主还能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正反映出当时时代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有“道在己身”的自省、“道尊于势”的自尊和“舍我其谁”的自信;君王有得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得天下必先得人的觉悟,更有隐忍图长的气度。两相契合,君王养士,鸡鸣狗盗之辈无所不容;士人竭力穷智货卖君王,上卿将相一言而决。战国士人便在此中弄潮鼓浪,成就战国变幻风云。
这一风潮广泛反映在言辞文章里,其中以外交言谈最为突出,以纵横家为甚。战国纵横家作为九流十家之一,以说辞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