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角色商品化权开题报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西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1

广西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模版)(双面打印)

学院:(学院全称)专业:(专业全称)年级、区队:

题目

论角色商品化权(中美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意义:

角色商品化在我国的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和纠纷,并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与角色商品化相关联的新型案件,例如“三毛”案、卡通“小破孩”维权案、蜡笔小新被抢注商标、张铁林诉金种子集团等等。这些案件可以归结为角色商品化权的侵权案件。虽然法院最终都审结了案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权利人的利益。但是问题却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对角色商品化权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缺乏清晰的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法官往往无法作出公正统一的判决,权利人的利益也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更无法有效遏制同类侵权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观点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探讨“角色商品化权”的实质,反思和解构“角色商品化权”,探究其与虚拟角色的保护之间是否具有必然性。将虚拟角色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重点,重新回归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体系当中。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于虚拟角色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因有三: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营者发现将小说、漫画中的知名虚拟角色进行商用,会吸引顾客,增加商品销量。“三毛”漫画形象被抢注为商标、“奥特曼”造型的闹钟这类案件就始发于这一时期。2,1991年,我国《著作权法》刚刚实施,两年后,《商标法》作第一次大的修改。法律实施过程当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司法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此类案件争议较大。3,1994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角色商品化权”报告,给众多国内学者研究虚拟角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种坚持以传统的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只保护具有独创性的具体表达,无意于创设一种新的权利类型。

在德国,对于作品角色的保护,主要涉及到角色名称和角色图像这两类。对于角色的名称,德国学者M·雷炳德(2005)认为与作品的标题一样,由于其难以满足独创性要件,很难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并不妨碍其受到标识权的保护。”对于角色图像,法律保护较为周严,即使是模仿也予以禁止。在英国,虚拟角色获得版权保护较为普遍。但是,仅仅局限于卡通角色。在一起关于海龟卡通形象版权纠纷的案件中,法院认为该海龟的卡通形象可独立受版权法保护。在加拿大,以卡通形式描绘的角色,可作为艺术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同时,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角色,该国认为其与文学作品本身一样享有著作权。第二种是理论界积极创设一种新的权利类型即“商品化权”,试图对虚拟角色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而司法实践中,采取多种法律综合保护的形式。

1954年,美国著名知识产权学家MelvilleBernardNimmer教授发表了题为“TheRightofPublicity”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与这些产业(广告、电影、电视和广播)相关联的知名人士,并不追逐布兰蒂斯和沃伦所主张保护的‘独处和隐私’。毫无疑问,隐私确实是他们‘要求和需要’的东西。但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公开形象,这可以看作是隐私这一硬币的另一面。尽管名人不愿意将自己隐藏在隐私的盾牌之后,但他们也绝对不愿意让他人未经自己的许可,或者未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使用、公开自己的姓名、肖像或形象。”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虚拟角色的保护,目前取得的共识是这是一个与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交叉的法律问题。区别在于主流观点的学者想借助一项新的权利“角色商品化权”进行特别保护,但是对于这一权利的概念、法律属性、客体和外延都众说纷纭。反对主流观点的学者和司法实务当中,依旧借助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学者均未能提及虚拟角色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依据,也未能厘清虚拟角色法律保护与公有领域合理使用的边界。

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界定虚拟角色的定义、构成要素、类型和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依据。(2)对虚拟角色法律保护的司法案例进行梳理和总结,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找现行法的不足。(3)通过对域外相关立法和司法的借鉴,探究一条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法律保护路径。

研究难点:如何通过对域外相关立法和司法的借鉴,探究一条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法律保护路径。具体而言,要对“角色商品化权”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完善现行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具体规定,并厘清各自保护边界。

研究创新点:对虚拟角色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同时确认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各自的保护标准。既让三部法律的保护边界泾渭分明,又让三部法律相互协同,在不侵犯公有领域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虚拟角

文档评论(0)

151****73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