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历史上的三面屏风
屏风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家具,在古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有这样几面著名的屏风,因见证了几位帝王的功过得失,印记了一幕幕或令人鼓舞或发人深省的悲喜剧,成为廉政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戒奢屏——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之初,能吸取隋炀帝骄奢亡国教训,厉行节约,勤俭治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权的巩固,李世民思想防线渐松,开始萌生奢侈享乐的苗头,这些都被大臣魏徵看在眼里,他毅然上《十渐不克终疏》,劝谏李世民崇廉尚俭,防微杜渐。看到奏折后,李世民觉得言之有理,下令将此疏刻于卧室屏风之上,“朝夕瞻仰”,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根本、戒骄戒奢。魏徵与唐太宗,一个冒死进谏,一个从谏如流,戮力同心,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繁华,忠臣明君事迹长久以来为后人传颂,该屏风也千古留名,是谓“戒奢屏”。
无独有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屏风——“勿忘节俭屏”。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登上皇帝宝座后,始终不忘根本,保持节俭本色。有一次,他偶然读到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要,雨花烟草石城秋。”觉得诗中关于几位南朝帝王骄奢亡国的事例,读来很有教益,便命人将此诗刻于寝宫屏风之上,用来警醒自己勤俭治国,力戒骄奢。从此朱元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位30年间,始终身体力行提倡节俭,朝野上下争相效仿,明朝初期呈现出政治清明、官员崇廉尚俭的良好局面,“勿忘节俭屏”也由此得名。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唐宪宗李纯初登大宝之时,经常阅读历朝实录,并认真撰写历史经验教训14篇,制成六扇“君臣事迹屏风”,置于朝堂之上,用以自警警人。刚开始李纯知行合一,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用历史镜鉴指导自身言行,亲贤臣远小人,任用裴度、李绛等人为相,平定叛乱,整顿财赋,选取名将李愬,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得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长期以来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重振大唐声威,史称“元和中兴”。
可正是这个唐宪宗李纯,在取得一些成就后,日渐骄奢,不能自持。他重用宦官吐突承璀,亲之爱之,使宦官势力大增;任用皇甫鏄、李吉甫而罢贤相裴度,国家日见衰败;迷信仙道,下诏全国求方士配长生不老药,遣宦官至凤翔迎佛骨。面对直臣韩愈、崔群诤谏,不但不听,反而发雷霆震怒,将进谏之人纷纷贬谪。最终,唐宪宗李纯自取其咎,不仅本人被宦侍谋杀,此后唐朝皇帝的废立,也都操纵于宦官之手。
三面屏风,年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也不同,前两个事例是正面启迪,讲述两段警醒守正、慎始慎终的治国佳话,后一个是反面警示,给出一个言行不一、虎头蛇尾的深刻教训,今日之人当引为镜鉴。
一是成功不易,守成更难。三位君王都曾各自创造一番丰功伟绩,但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能守身以正,防微杜渐,慎始慎终,终于开创一片盛世,也给后人留下瞻仰丰碑,而唐宪宗李纯15年的治国之路前明后暗,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其初登大宝之时曾制作六扇“君臣事迹屏风”,想必也是心意诚恳,励志奋发,然时间一长,便将祖宗遗训和历史教训忘得干干净净,耽于游宴,最终死于宦侍之手。这样的例子,现实中也并不缺少,近年来查处的不少案例表明,一些贪腐官员也曾清廉不阿、秉公用权,但在从政道路上,未能坚定品格,守住成功,保住荣誉,最终走上违法违纪道路,沦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他们的功过得失,不是和李纯有几分相似吗?
二是凡事当知行合一。作为帝王能够重视前人得失,吸取治国理政经验,可为明理之君,这三位皇帝都做到了,但凡事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俗话说“目睹而躬形”,目睹很容易,宪宗熟读历史,背下来也非难事,其选取《辨邪正》《去奢泰》两篇文章用以自省,却不能用于实践,恰恰在选人用人上不辨良莠,不知裴度是忠臣而皇甫鏄不可重用,面对忠臣明谏,非但不听,反而将他们纷纷贬谪。这样的君主,即使熟读典籍,也深知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但不去身体力行,又有什么用呢?这和当下一些官员熟知法律条文,案头也常摆着警示语录,但不能言行一致,台上大谈廉政,台下大搞贪腐,不是一个样子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