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绘画的艺术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屏风绘画的艺术探讨

摘要:屏风不仅是绘画的载体,并且作为绘画内容大量地参与进了绘画,它形成的效果以及对空间画面情思的表达都值得探讨。以屏风作为绘画载体以及屏风参与绘画这两方面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屏风载画;屏风入画;绘画艺术

一、屏与画简要概述

《历代名画记》曾言:“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幛,故以屏风为准也。”可见,在画幛尚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之前,屏风绘画的风气之盛。搜集珍贵的图画并将其改装成屏风是宋代人的一种习惯。米芾《画史》中记载,宋仁宗曹皇后偏爱李成,“尽购李成画,贴成屏风”。苏轼也试图购置喜爱的画家作品,坐卧相随:“近有李明者,画山水新有名,颇用墨不俗,辄求得一横卷,颇长,可用木床绕屏。”由此可见,屏风绘画由来已久。

二、屏风载画

《三国志·吴录》中记载:“曹不兴善画,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御,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这个历史故事除了表明曹不兴画艺之精湛外,还表明当时以屏风为绘画媒介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故事中,屏风既是画面内容的载体,也参与了画面内容的构成,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正是这种视觉效果,让孙权产生了幻觉,以为这只苍蝇是真实的。因为孙权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苍蝇,更是一只趴在屏风上的苍蝇。

(一)以屏风上的“仕女题材”为例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此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描述的就是周昉所绘的屏风美人之曼妙。虽然随着时间的侵蚀屏风上的人物画已非旧观了,但观赏者却依旧能窥见其风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中记载:“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亦无其他。”在古代,屏风作为一种绘画载体常见于室内。唐代周昉的屏风美人盛极一时,有研究猜测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便是从屏风上揭裱下来的。而显然在《酉阳杂俎》中,屏风营造了一种幻境,使居住在此的屏风主人根据屏风上所见的元素入梦,而仕女美人就作为一种元素进入梦中,她们代表着美好与世俗,使主人在梦中与其共游。而屏风遮挡性的现实功能又营造出一种私密空间,使得屏风主人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可游”“可居”的真实感受。屏风中女子往往成为一种感情的寄托和隐喻,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幻想和沉湎。此外,屏风扇扇相连,能够形成封闭空间使人不被打扰。

现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屏风绘画《雍正十二美人图》,更是通过12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氛围。而它的画作尺寸更是加强了这一点。它们每一扇屏风都是宽96cm长184cm,比真人还要大一些。整整12扇围屏放在一起,看上去真的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场景,如“裘装对镜”“倚门观竹”“消夏赏蝶”“博古幽思”等都是人们在闲暇时所参与的活动,故可知这12幅图皆为“行乐图”。这些女子皆不是宫中有特定姓名的妃子,而是十二位想象出的美人。画中美人身后的题词可见这些屏风绘画的用心。“自怜幽菊纱窗下,不与群芳珵治资”,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清高坚韧的菊来比作自己,从而进行自怜。这看似是画中美人在“持表观菊”时的情思,其实也暗喻了雍正自己的内心所想。“无聊闲数荷花变,有恐今宵更漏长”,这便是叹自己无人可倾诉,无人可理解。而“美人展书”中,书中小字是《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便是有爱惜时间,珍惜当下之意。这些画中的意趣恐非画师所思,而是画之主人所定。

(二)以《上元灯彩图》为例

明代佚名画家所作的《上元灯彩图》与《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当时的真实场景,故可作为图像资料提供参考。从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在上元节停留在屏风面前观赏屏风的场景。这一画面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一般来说,观赏者是不会被记录在画中的,但这幅画却少有地直接描述了一幅屏风绘画是如何被观看的,强调了屏风的视觉属性,为观者提供了开拓绘画意义的崭新空间。

三、屏风入画

(一)延伸画面空间

对于屏风入画这一绘画题材,不得不谈的便是《重屏会棋图》,此画乃南唐周文矩所作,描绘的是李中主和兄弟下棋的场景。通常人们认为画面中带着高帽,身材略显高大的男人就是李中主。通过前厅地上散落的箭支,人们可以推测出在下棋之前他们玩了投壶这个游戏,而周围的设施陈列表明此处便是待客游戏的空间场所。在画面中人们可以看到两扇屏风,第一扇屏风所绘的是一留髯男子侧卧在一侧,一名侍女立于他的右侧,其余的三名侍女中两人在整理被褥,一人立于屏风左侧,手拿被子在一旁等待。这幅屏风描绘的是内室场景,所以这可能是真实的屏风绘画,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巧思,即通过屏风绘画来表明内室的模样,或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