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 灯笼(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统编版).docx

第04课 灯笼(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统编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4课《灯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和文中相关事件,明确“灯笼”的作用。

2.理解“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3.学习本文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感受文章风格。

【重点难点】

1.理解“灯笼”的作用以及“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诵读诗句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灯笼》(宋)陆游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观灯》(唐)张萧远

2.导入新课

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眼中,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和富贵。

说起灯笼,同学们会想起什么?也许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盏灯笼,或是孩提时的新奇,或是奔波中的慰藉,或是元宵灯节的流连……在作家吴伯箫笔下,灯笼与他更是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缘。那盏灯火点亮了往昔岁月,光耀了历史长河,更激昂了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吴伯箫的抒情性散文——《灯笼》,体会作家在特殊年代下的情怀。

二、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学院,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做办公室职员,之后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2.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wò)熙熙然(xī)

静穆(mù)思慕(mù)怅惘(wǎng)暖融融(róng)

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马前卒(zú)

神龛(kān)犬吠(fèi)幽悄(qiǎo)人情世故(gù)

理解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旧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三、活动一:寻找灯笼之事

1.寻找记忆

引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吴伯箫《灯笼》

速读课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与哪些“灯笼”结缘?围绕这些结缘的“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请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节,作者写到了_______灯笼,围绕这样的“灯笼”,作者写了(事情)。

明确:

第③节写到了照明灯笼,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节写到了纱灯,小时候提着纱灯上下灯学,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节写到了红灯,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节写到了跑马灯,元宵节看灯笼,猜灯谜;

第⑧节写到了官衔灯,族姊远嫁,轿前后挂灯显富贵;

第⑨节写到了纱灯,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第⑩节写到了宫灯,遥想宫灯的孤寂,联想汉献帝;

第?节写到了营帐中的灯笼,联想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理清思路

(1)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灯笼”串起了作者与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上:点明了写作对象,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段说“火”。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貌似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又与结尾段说“火”形成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

四、活动二:感悟灯笼之情

1.跳读课文中有关“灯笼”的事件,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

3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怀念祖父,长幼情笃

4,5

母亲接沙灯留夜宵

思念母亲,母子情深

6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思念家乡,温暖行客

7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怀念少年,快乐时光

8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感叹变迁,世事无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嘻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