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国丝绸旗袍纹样装饰艺术探微
摘要:丝绸旗袍作为民国女装的典型,巧妙地衬托出女性优雅的身型,释放着女性魅惑的神情,其纹样装饰兼收并蓄,较之清代旗袍变化显著。文章针对民国丝绸旗袍的色彩特征和装饰内涵等方面对纹样装饰进行探究,客观反映民国染织艺术水平。研究表明:伴随款式的不断改良和丝绸面料的激增,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助推,民国丝绸旗袍纹样在造型上吸收西方光影表现技法,较清代更加立体,且“花小叶大”形式更为突出;配色上由崇尚纯色对比转向清丽雅淡,且大量应用复色;装饰内涵上淡化等级象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以及中西交融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民国;丝绸旗袍;纹样;造型特征;色彩特征;装饰内涵
引言
旗袍作为中国袍服家族中的一员,以其独有魅力,被誉为“东方的神话”。旗袍演变主要经历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国改良旗袍和当代旗袍三个发展时期,其中以民国时期最为经典。民国丝绸旗袍属于高端产品,提花、印花、绣花皆有,各类花型兼顾,品质优良,气质高贵,代表了民国女性和女装的经典形象。与清代旗袍呈现的程式化与繁缛倾向相比,民国丝绸旗袍在思想解放、产业转型、教育变革、时尚更迭的大环境下,纹饰趋于多元,既有对清代的继承,又有西方艺术风潮的影响,彰显出民国染织设计的较高水准。本文对民国丝绸旗袍纹样装饰艺术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涵义展开探究。
1民国丝绸旗袍纹样的色彩特征
奉行“衣冠之治”的古代封建王朝对色彩使用有着严格限定制度,多采用鲜明的对比色,并大量运用金丝银线,或以显示五方正色、等级地位,或表达中国多民族的浓郁、醇厚之感,亦或体现热烈、真挚、豪放的情怀。清政府覆灭,所有色彩禁忌和规范均被取消,“昔日以红绿及其他原色为尚者。政变以后,则重复色,且多鸢紫灰青等淡色,极雅素之美”。色彩搭配自由和多变,为丝绸旗袍纹样色彩风格的转变埋下伏笔[1]。
首先,随着西方电影、广告、生活用品等多元事物的不断涌入,国人的审美发生转变,视传统的“花红叶绿”为俗气老旧,转而钦慕、模仿西方清雅的色彩效果。虽“用红绿色者亦间有之,大部分则用相近之邻色相配(如青与黄,紫与赭)”。
其次,20世纪初丝绸旗袍纹样色彩受西方“包豪斯”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科学的色彩分类法,由定性定量分析上升至系统的色彩理论学,使该时期丝绸配色重视调和与弱对比。“东方色彩擅于运用对照(即对比色)循環配置着。西方色彩调配基于单色的,以类似色作主体仅加极少数对照色。两类(东西方)调配法各有其优点,各尽其妙用”。
此外,西方缫丝和印染工艺的传入,也使民国缫丝、染色、固色及后整理等工艺46水平上升至新高度,丝绸色泽的鲜艳度、纯净度、色牢度随之获得全面提升,加速了复色的使用和流行。复色的发展还得益于民国时期染色色谱的拓宽。古代染料多来自植物和矿物,发展至清代名目虽多,有上百种之余,然而“实际色相有的恐怕不会差别太大”,易于形成固定的搭配,难以构成完整的体系,色彩的实物命名法也映射出其孤立性、有限性和模糊性。到民国则开始使用化学染料,丰富的色彩种类,为纹样设计提供了系统、完整的选择。“现今市上所售之染料……但就单纯之染料而言,则大约有一千三百种左右。就1909—1913年统计观之,世界上新发明之染料,大约每日有一种”。
2民国丝绸旗袍纹样的装饰内涵
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动荡与冲击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这种背景和历史条件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及艺术审美观念。了解和分析民国的审美文化特征,对于了解民国丝绸旗袍的装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纹样等级象征的淡化
随着民国新服制的颁布,旗袍的装饰纹样不再彰显等级尊卑,曾经作为身份高低的象征作用逐渐淡化,转而更多地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能力。例如,清代明令奴仆、伶人、皂隶等不得服花素各色绫缎,丝绸旗袍必不能穿用。民国旗袍的生态环境已大为转变,相对宽松的服饰条例将款式、面料和纹饰禁忌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普通百姓可根据自身喜好和能力放心采买。工业文明不断冲击着男尊女卑和高低贵贱,民国女性不再受“辨等威、昭名份”的束缚,衣着瑰丽的丝绸旗袍大胆地踏上公众舞台,继而成为人们喜爱和模仿的对象。
2.2以人为本的装饰目的
民国丝绸旗袍的装饰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当时人们的社交需求,“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是以旗袍来适应人的生理特点,表现在对旗袍的结构、材质、造型、纹饰、功能等因素进行恰当的合理设计上。另外,随着人们对图案和色彩的需求不断变化,丝绸旗袍的装饰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纹样来引导需求,已由传统的写实再现转变为抽象的几何再现。织物装饰的主要形式是点、线、面几何,对特定的花卉、风景、动物的表现很少。这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有关。当时,人们的交流场所是舞厅、剧院和咖啡馆,以及室内装饰大多采用西式风格。这些浪漫的旗袍既简约独特,而且风格各异,可以传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