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浅述文人笔墨下的民国男子服饰变换
摘要:民国时期社会呈现动荡不定的局面,由于西风东渐开始冲击我国本土文化使得整体国民思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一次服装改革的浪潮席卷了中国。本文透过民国时期文人的作品,从这一视角探寻民国男子服饰变幻,探究服饰文化背后的政治状况、经济风貌、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的同时,思考中国服饰可发展之方向。
关键词:民国;男性;服饰变幻;文人
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我国开设租界,商业往来,洋教传播等一系列交往使西洋文化也渐渐地冲击着我们的本土文化,使得整个国民思想也因国情开始求新,求变,求发展。正当此时一些留学生的将一些新思想新装扮带回国,制服、西装、西式装扮一下成为年轻一代的潮流偶像,他们带动了一次服装改革的浪潮,但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传统方面而言,初时西装均未被接受;穿着西式服装的大多是出国商人或留学学生,但这种西式风潮却潜移默化渐渐地影响着,从脚到头慢慢地演变着。
一、剪辫风潮,服饰立法
民国初年革命、共和、改元之举直接的结果是让家家户户的人们接触到了剪辫和放足,这样的举动也只是为了对民众实施从“头”到“脚”的革命教化。辛亥革命易帜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剪辫。不过,这封建几百年的辫子绝非这二十日内就能剪尽的,为了能减去辫子,民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颁布剪辫通令。
与剪辫相比,民初的服饰立法反倒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整套服饰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用西洋服饰作为礼服。因为民初建国效仿的是西方民主政体,所以完全西式的大礼服成了民国初年的特有标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但总的来说这种西式服饰的官方“拿来”主义颇为大胆具有革命意义,对后来的男子服饰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长袍西装,不中不西
辛亥革命后,国内穿西服的人逐渐增多,中华民国将西服列为礼服之一。西服是新生事物,社会民众对此大多是迷茫的,当然也并不是所以人都喜欢这样的装扮,民国前人们一向对西人的装扮是鄙夷;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装引起了知识界更多思想意识方面的争论。林语堂先生的《论西装》一文中就明确写道:“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装的,我想……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干,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钉女人者,亦必西装。”①看得出来,林先生是对西装颇有成见的,甚至认为只有没有美感的社会才能容得下西装的,西装只可以当作男子变相的献殷勤,甚至西装的领带在他眼中也是一条不合于卫生的狗领结而已。②除了林先生外,鲁迅先生也写过一篇名为《洋服的没落》的文章表露自己对西装的态度:“清朝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满洲服。一位老先生到日本去游历,看见那边的服装,高兴的了不得,做了一篇文章登在杂志上,叫作《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他是赞成恢复古装的。然而革命之后,采用的却是洋装,这是因为大家要维新,要便捷,要腰骨笔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不穿洋装,还厌恶别人穿袍子。那时听说竟有人去责问樊山老人,问他为什么要穿满洲的衣裳。樊山回问道:‘你穿的是那里的服饰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国服。樊山道:‘我穿的也是外国服。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给袍褂党扬眉吐气”。③鲁迅先生通过记录着事态发展的方式记录着这违反自然的洋服,渐渐的自然的没落的原因,也表露着自己的服饰态度“改来改去,大约总还是袍子马褂牢稳”④。
文人大致都是不喜欢洋服的,在那个年代,带“洋”字似乎都是先进和尊荣的标志,西装作为“文明装”却不讨得知识分子们的喜欢,林语堂在《徇私舞弊和礼俗》里也曾说过:“而中国人穿了长袍,宽衣博带,雍容温静,优游自得,一若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什么可以把他从酣梦中摇醒过来。”⑤中西的服饰哲学史不同的,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式服装意在遮盖身体:“中国服装是比较一视同仁,自由平等,美者固然不能尽量表扬其身体美于大庭广众之前,而丑者也较便于藏拙,不至于太露形迹了,所以中服很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精神。”⑥另外,“中国衣服之好处,正在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单这一层,我们就可以看出将一切重量载于肩上令衣服自然下垂的中服是唯一的合理的人类的服装。”冰心笔下也记录过男子的服饰,在她的《记萨镇冰先生》中写道:“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清简,洋服从来没有上过身,也从未穿过皮棉衣服,平常总是布鞋布袜,呢袍呢马褂。”⑦
三、学生服出,更新立法
伴随着政治历史的发展,男装出现了一种相似学生服的中山装。顾名思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这种服饰的倡导者。自1914年以来,孙中山先生就从穿着西装更换到频频穿着学生装。当时的文人也有穿着学生服的,这一点在徐志摩的《西湖记》中就可以看到:“沫若自应门,手抱襁褓儿,跌足,敞服(旧学生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