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变化研究
0引言
纵观中国服饰的发展史,民国时期的服饰变革可谓是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服饰文化的一次交流碰撞,极具革新性,奠定了近现代女装的设计基础。而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属于关外地界,其服饰形制本身区别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随着西方观念与文化的传播,极大影响着东北地区女性的衣着服饰和审美倾向。笔者拟从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变化这一角度切入,以期梳理其发展脉络和解析服饰形制,了解当时的女性思想变化,对民国服饰史进行补充完善。
1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女性服饰的发展
1.11912-1932年“多元发展时期”
20世纪上半叶,外国势力逐步侵入东北,东北地区政治格局相对复杂,同时大批关内人口涌入东北,两者均促进了东北与外界的联系。在西方文明和国内其他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东北地区女性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东北地区女性服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此阶段女性服装无论是款式、种类、颜色还是面料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款式方面,新式旗袍、文明新装、短衫裙等新款服装开始出现,洋装也深受女性喜爱,截至1929年,仅奉天一地就有成衣店、洋服店1100家[1]。在色彩方面,该阶段的服装颜色多变,尤其在洋布盛行后,市面上充斥着鲜艳颜色服饰,如红、绿、粉、紫色等等。在面料方面,洋布、毛呢、呢绒等西方面料因价优质好而占据市场,深受消费者追捧。总体来说,1912-1932年间,东北地区女性服饰蓬勃发展,中西方融合,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姿态。
1.21932-1945年“伪满洲国时期”
1932年3月日本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作为其在东北统治工具。此阶段前期,服装呈现出中外结合,互相融合的特点。中式的旗袍和日式和服、中式的头钗和西式的礼帽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此阶段后期,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日本在“伪满洲国”实施奴化教育,再次规范女性的穿着。日本宣扬旗袍显露着整个肥满的肉体,呼吸行动不自由,弯腰坐下不便当,宣扬女性穿着高跟鞋会有损脑神经,影响子孙后世,严格控制对女性穿着。日伪统治者还提议把蓝布大衫作为统一标准服装,认为其具有实用耐穿、朴素静雅等优点。
1.31945-1949年“复兴时期”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随后发生在东北大地的辽沈战役也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连年的战争已经使得当时的东北女性无暇顾及穿着是否美丽得体,只求有衣蔽体,满足取暖的需要。她们舍弃了曾经的艳丽服饰、紧身塑性的上衣、优雅的长裙,转而换上了宽松、舒适且具有男性色彩的衣裤,一部分女性也穿上了与男性类似的军服,其风貌气质丝毫不逊色于男子。她们想要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主动投入到社会革新运动之中。总体来说,民国时期最后四年的东北地区女性服饰发展缓慢,整体开始呈现简洁、朴素的特征。
2民国时期东北女性服饰形制变化
2.1袄裙
袄裙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自古以来一直深受女性喜爱。民国前其顺应朝代更迭与文化变迁,虽款式、面料质地、装饰工艺不断变化发展,但基本上仍沿袭中国传统服装的整体形制与风格。民初袄裙为女性的主要着装,花纹简单,穿着简洁,尤其深受广大女学生喜爱。
袄发展到民国时期有短袄和长袄之分,短袄至腰下,长袄可至臀下。并且袄相较之前可以凸显出女性身材曲线,并且衣袖袖口变得宽大,可以露出女子的小臂。总体上来说,袄仍然沿用中国传统形制,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女性审美的改变,剪裁更加立体化,款式不再死板保守,更加开放来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这体现了“女性在接受西方的文明价值过程中依然带着对本土思想价值观念的保留”[2],和在这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认知与探索。
民初以前,女性搭配袄服所穿裙的款式多为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百褶裙等。民国之后,马面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套裙取而代之,成为女性喜爱的款式。套裙在整体形制上更加大方简约,取消了裙褶裥,轮廓逐渐走向直筒型,裙长也逐渐缩短至膝盖下方。并且流行的袄裙颜色不再是民国前的大红大紫,女性更加喜爱素色,纯色,同色系的搭配,“且多鸢紫、灰青等淡色,极雅素之美”[3]。
民国建立之后,人们与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思维习惯与穿着习惯影响不断扩大。民国时期女性穿着样式或是服饰制作材料上面,西洋的元素越来越多,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袄裙变化就十分明显,其摒弃了传统的直线型,开始改为符合女性追求个性、自由的曲线型。偶尔,为了方便携带物品,女性会在袄服门襟两侧各缝制一个斜插袋,十分精美小巧。袄裙作为女性传统服饰,它的服饰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它占据了民国东北地区女性服饰的重要地位[4]。
2.2文明新装
民国时期,随着欧美女权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一部分先进分子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各种解放思潮和运动兴起,引发了女性思想的觉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