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大多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她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三)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认识越来越清楚,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三、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中,女孩早在3岁时就对照看比她们小的婴儿感兴趣。还有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优于女孩。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话题辩论】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是做女人好?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师?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有人曾对幼儿期淡化性别角色的教育方式进行过这样的描述:给幼儿上课的既有女老师也有男老师;积木区的玩具不但有汽车、动物等,也有洋娃娃及家庭用具;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在外表上表露自己的情绪;允许(虽然不鼓励)所有儿童都弄得很脏;教师一视同仁地处理吵架、发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教师尊重和鼓励独立自信的行为。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