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人大量议论的用

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

美情趣。

3.挖掘屈原和司马迁的精神内涵,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史实与人物”“史述与史裁”“史识与史评”三方面逐层深人研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

与探究活动,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领略优秀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任务一:读历史人物

子任务1:阅读经典的心灵之旅。

明确:除了阅读本文,学生还需要阅读《报任安书》《离骚》《吊屈原赋》《服鸟赋》等资料,为屈原和司马迁各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放视频《报任安书》)

子任务2: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

明确: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精神的坚韧、美好、高洁、无私、勇敢,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设计说明:“2017年版课标”的“学习要求”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一任务围绕“史实与人物”,拓展阅读,

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知人论世。

任务二:赏叙事艺术

子任务1:文本内容梳理归纳。

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传主的生平和作者史评中引述的历史事件。这一任务的设计,具有从作品中概括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训练价值。

明确:概括屈原的一生--“任”“疏”“绌”“迁”“沉”。

子任务2:叙事艺术探究。

从篇幅来说,本文叙事的篇幅比抒情和议论多,读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抒情和议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未必能按照文本的逻辑完成赏析,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可让学生将本文与《鸿门宴》比较阅读,探讨交流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明确:司马迁常用的写作手法--寓论断于叙事(在叙事中寄托自己的论断)

白寿彝先生解释为“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即它的表达方式不是直接的论述,而是通过叙事的内容间接或含蓄地寄托某个论断。这个论断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作者要表达的。论断的内容是需要读者细心地揣摩才能得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接受者一方在挖掘文字本身含义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叙述的每一个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寓论断于序事”这个观点出自于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一书,文中说道:“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勾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帝语,皆史家于序事口寓论断法也。后人知此法者鲜矣,惟班子坚间一有之,如《霍光传》载任宣与霍禹语,见光多作威福,《黄霸传》载张敞奏见祥瑞,多不以实,通传皆褒,独此寓贬,可谓得太史公之法者矣。”

《鸿门宴》一文很多论断都是通过项羽本人的事迹来表现的。司马迁没有直接抒发议论,但他对刘邦、项羽的爱憎态度寓于叙事之中是显而易见的。

方式:

借语言论断

借神态动作论断

以小故事预示人物命运

本文中,司马迁一改常调,在叙事中融入了大段的议论,且叙评结合,带有强烈的主观个人情感。这种“夹叙夹议”“以议论行叙事”的写法,就是《史记》中罕见的“史公变调”。

设计说明:这一任务围绕“史述与史裁”,梳理课文内容,细品典型语言,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任务三:悟价值观

子任务1:跨越时空的精神联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我提供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问题1:司马迁为何会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为屈原作传?

明确:经历相似的人往往容易产生理解和共鸣。以《琵琶行》为例比较阅读,白居易在听闻琵琶女的遭遇后,于瑟瑟秋风中泣下沾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不仅仅是在为琵琶女而哭,更是为自己而泣。“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古文观止》)。他为屈原鸣不平,实则为己鸣不平;他为屈原痛心,实则为己痛心;他借屈原来表达对皇帝昏聩、臣子奸佞的不满,实则寄托了自己的“政治幽愤”。

问题2:除了两人相似的外在经历,屈原有没有内在的因素也触动了司马迁?

明确;屈原的精神震撼、鼓舞了司马迁。屈原为了自己“存君兴国”的理想而奋斗,为了自己“志洁行廉”的操守誓死不愿随波逐流。他对志的坚守给了司马迁以无穷的精袖力量。司马

在遭受宫刑后“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