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优质教学2.pptx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优质教学2.ppt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之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知人论世;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如何看待儒家的生死观?

在儒家看来,君子要有求仁的牺牲精神,即“朝闻道,夕死可矣”。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仁,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们为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仁人。孔子的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许多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2)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一章?儒家倡导怎样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①曾子在这一章中,论述了“士”在当时社会的立身处世之道。士,即读书人,在当时是升入贵族阶层的过渡身份。士的求仕之路在当时还十分狭窄,“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犹如一声响,使得士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弘毅是对士人内在德性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宏大刚毅的品性,才能有这般浩然正气。

;(2)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一章?儒家倡导怎样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曾子树立起了坚强不屈的伟大人格,而这伟大人格的树立是长期锤炼的结果。孔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形成了儒家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坚持到底的韧性精神。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一章,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

读书人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践仁成德贯注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不仅把“道”视为超越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加以严守,同时也弘扬了儒家的进取精神。

;(3)如何理解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采,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应该不偏不倚。;(4)孔子在回答子贡的提问时,强调了“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恕”的含义?

“恕”是宽容、宽恕的意思,就是要体贴、理解别人。忠恕之道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把忠恕之道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儒家伦理的大特色。;布置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培优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事中小学专业高端辅导20年,特级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