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专业文档
第三单元测评B
(考体验卷)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
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
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夹缝中他们找到
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艺术
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
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
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出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
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
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
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
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
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
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
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
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
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
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
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
在唐一,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
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1.下列不属“魏晋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原因的一项是()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答案:D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
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珍贵文档
专业文档
解析: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
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是“以隐求仕”。
答案:A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400字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400字作文稿纸[参考].doc VIP
- 物业三标体系培训.pptx VIP
- 7838G_Ren Jiansheng LD-Parex芳烃联合装置工程变化_04_20.pdf VIP
-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ppt VIP
- 《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标准.doc VIP
- PCS-9621_120189站用接地变保护装置说明书.doc VIP
- 2024甘肃武威凉州区发放镇招聘专业化管理的大学生村文书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 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3篇.doc VIP
-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培训.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