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松石、龙水和祈雨法术:论唐代“白画”兴起的宗教背景
本文研究了唐代“白画”的兴起及变迁的史实问题。首先从文献常载的佛寺“松石”“白画”出发,考证其与“龙水”“白画”之间的文化互通,认为其与唐代天宝年间密宗兴起后的“像龙祈雨”法术有内在关联,而“白画”之不设色亦与祈雨黑色有关。同时,作为“白画”创作者的吴道子传派,及其他“白画”画家均与佛教,尤其是密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修正了对“白画”乃至水墨画兴起原因的惯常认知,从文献实证出发作了新的结论。
传五代荆浩《笔法记》云:“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1]一般认为,“水墨画”出自唐代,但出现的直接原因却仅有一些相关的猜测。如蒋玄佁认为:“唐代以前以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织染之发达而逐渐利用于绘画。”[2]而牛克诚则认为,“安史之乱”后,以王维为主的士人群体倦于涉世导致了水墨画的出现。[3]这些推测虽然颇具价值,但缺乏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使这一重要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另外一个常被忽略的画史事实值得重视,即唐代不设色之画并不称为“水墨画”,而是称作“白画”。文献载录,“白画”遍布唐代佛寺中,主题涵盖“松石”、“龙水”、“地狱变”乃至鬼神天王菩萨像等释道壁画,偶尔也有载录见于屏风縑素,五代至北宋后,该称谓消失,“水墨画”的称谓则延续乐下来。因此,本文即从“白画”的兴起考证“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的直接原因。
一、唐代佛寺中的“松石”“白画”
文献显示,唐代的寺院绘画蔚然成风。如唐代诗人郑谷(约851—910)《定水寺行香》中有:“听经看画绕虚廊,风拂金炉待赐香。”温庭筠(约812—约866)有诗《题西明寺僧院》:“为寻名画来过院,因访闲人得看棋。”可见唐代寺院是名画汇集之地,并兼具名胜游览功能。
据《历代名画记》、《唐代名画录》等文献载录,唐时寺院壁画多包括涅槃图、鬼神、帝释、菩萨像以及各类经变画,这些画作大都是设色的。但有一现象值得注意,唐代寺塔前多植古松,寺中也常有“松石”画。郑谷《传经院壁画松》中有句:“危根瘦尽耸孤峰,珍重江僧好笔踪。得向游人多处画,却胜涧底作真松。”可见该寺甚至因“松石”画成为名胜。另有刘乙《题建造寺》:“曾看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减除天半石初泐,欠却几株松未枯。”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载大兴善寺行香院堂后壁上有画双松;安邑坊玄法寺“西廊壁有刘整画双松”;《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大历末(779),禅师玄览住荆州陟屺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览悉加垩焉。人问其故,曰:‘无事疥吾壁也。’”[4]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松石”画是当时佛寺中常见之画。
“松石”画的内容以松石为主,大部分有涧水。《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中录张璪(活动于8世纪80年代前后)的弟子刘商自张贬窜后,惆怅赋诗云:“苔石苍苍临涧水,溪风袅袅动松枝。世间唯有张通会,流向衡阳哪得知。”[5]唐人沙门大愚(生卒年不详)《乞荆浩画》:“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从“六幅”来看,应是唐代“六扇屏”;“墨烟浓”则是“白画”的特质,“恣笔踪”则见挥笔而就的过程。然而北宋米芾《画史·唐画》中载:“钱醇老收张璪松一株,下有流水涧。松上有八分诗一首,断句云:近溪幽湿处,全籍墨烟浓。又有璪答诗。”[6]这与沙门大愚的诗句很相似。绝大多数关于“松石”画仍在佛寺之中,属于今天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范畴。
唐代的“松石”画与山水画分庭抗礼。如《唐朝名画录·妙品上八人》中载王维(约701—761):“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故山水、松石并居上品。”[8]同时,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了擅长山水和松石的有5位,分别是朱审、韦偃、王宰、杨炎与王墨;而专擅“松石”的也是5位,分别是蒯廉、毕宏、程伯仪、沈宁与刘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画者擅长“竹木”、“树石”等相关画题,如李顾、李灵省擅长“竹木”“山水”、李思训擅长“山水”“树石”、程修己擅长“山水”“竹石”、刘商擅长“松柏”等。“树石”可能包括“松石”如《唐代名画录·妙品上八人》载,“画山水树石,出于象外”的王宰所画图障:“临江双树,一松一柏,古藤萦绕,上盘于空,下着于水。千枝万叶,交直曲屈,分布不杂。或枯或荣,或曼或亚,或直或倚。叶叠千重,枝开四面。达士所珍,凡目难辨。”杨炎:“遂月余图一障,松石云物,移动造化。观者皆谓之神异。”[8]26在此“树石”就指向“松石”。可见当时“松石”是专门的画种,并非山水的分支。“松石”画仅在唐代盛行,至北宋初年仍存,《画史·唐画》载:“山水李成只见二本,一松石一山水。四轴松石,皆出盛文肃家,今在余斋。”[6]979但此后“松石”画在载录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