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章节

感悟自然

陶冶性灵

课时数

3课时

主备人

肖文英

课题

《荷塘月色》

第1课时

执行时间

2022年12月

教学设计序号

授课类型

散文

授课方法

情境教学法、

朗读法、

任务驱动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PPT

课标要求

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梳理与整合。引导学生借助导学案,梳理文本结构,品味语言,进而理解作品内容,体味情感。

学习

目标

分析

梳理文章结构

品味文章语言

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历代诗文写荷塘的不少,比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色的就更多了,比如唐代张若虚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但是把荷塘和月色放在一起描写的却很少见,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是一例。

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梳理文章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悟作者情感。

任务一:检查预习

1.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

闰儿煤屑踱步弥望霎时

敛裾倩影鹢首酣眠袅娜

惦记幽僻媛女 脉脉

蓊蓊郁郁峭楞楞参差

学生观看PPT,了解作者资料,及时补充笔记,帮助理解文章。

学生朗读识记字词。

任务二:朗读课文,梳理结构

概括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

明确: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2.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一些句子?请在课本上标注出来。体会这些句子中所体现的情感。

明确:(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1)句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3)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在极热闹的环境中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流露了作者内心深处难以排解的浓郁忧愁。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4)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5)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更重要的是,江南的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情感线索小结: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学生自主梳理完成

课文结构小结:

任务三: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提示】:所谓“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明确:开头第一句,是作者写作的缘由,可谓“片言居要”,确实可做本文的文眼。

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沉浸美景之中,寻得了暂时的宁静;但当作者回到现实之后,还是“心里颇不宁静”。因此,这句话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说法一: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

文档评论(0)

199****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