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评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评析

摘要:西藏昌都地区的“热巴”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活动,由于传播地理范围相对边远以致对于它的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限制。王华教授的著作《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则填补了此方面的学术研究空白,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藏族?热巴?勒巴

藏族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特殊而复杂的人文环境为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料。西藏昌都地区的“热巴”①是一种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活动,在民族音乐学领域里相关研究成果甚少。建国以来,虽可通过一些歌舞节目和理论文章增加对热巴的了解,但由于热巴家族多集中在昌都地区位置相对边远,以致研究者未能对这项艺术活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考察研究。20世纪60年代,田联韬教授关注到了藏族流浪艺人这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但由于多种情况未能前往。光阴荏苒,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华承导师衣钵在云南丽江纳西族勒巴舞之乡塔城做田野调查之时连带性地发现了与“勒巴”有密切联系的藏族传统歌舞“热巴”,并最终选择西藏热巴活动作为博士论文研究选题,也填补了一定的学术空白。

《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一书是作者以坚实的实地考察和丰富详实的资料为基础,运用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用广阔的视域审视藏族热巴音乐文化。这部著作以阐释性分析见长,具有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资料翔实、见解深刻、学术信息丰富等诸多优点。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一、重实地考察,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深入研究热巴文化的基础。作者从2003年起曾先后3次到西藏昌都等地区作田野调查,走访了七个县的十多个家族、32位热巴艺人以及云南省的多个家族,获得了对热巴进行多角度研究的珍贵资料。其收集到的资料具体可分为两类:

(一)文化活动类

作者前往西藏昌都地区及多县的文化部门查阅到的音像资料包括20世纪80年代两次文化普查和地区、县乡的多次演出活动资料。我们也从中了解到1983年3月昌都地区成立的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专门机构所做的普查和搜集工作是昌都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次普查。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学术研究类

作者对当前中国学者对“热巴”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共有专论15篇及一部著书。作者经梳理总结出这些文论显著的特征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民间艺术现象进行如实的描述多属于“民族志”类。另外,作者发现研究者的身份错综复杂组成了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队伍,形成不同程度的局内人观点和立场都为全面系统多视角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模式”理论方法的运用

作者经研究中发现热巴适合运用“模式”②的理论方法来完成对事物研究对象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剖析及比较分析,利于探究它的表层和深层文化之间的深层内涵从本质上揭示其特征和规律。

作者在文中对热巴文化系统本质规律的揭示共分为三步进行:一是比较和对照母体层和生成层之间的模式异同,即宗教模式与热巴模式之比较;二是阐述生成环节和引发生成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即模式生成之阐述;三是进一步总结模式生成的理论和规律,即“模式前后”状态分析。

模式作为一个变量,对该变量的“变数”掌握越多,对模式变化状态的放大过程中所采取的“分辨率”越高,剖析事物状态的程度就会越深,理解和把握也就越准确。作者在“模式前后”状态分析中采用环链形式对模式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即“模式前——模式——模式后”。此环链展现出热巴活动模式的研究共分为三种状态,“模式”“模式前”和“模式后”。文中采用的“流浪+乞讨+击鼓+歌唱”的综合模式剖析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模式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文中采用的模式研究方法可较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通过分析热巴活动与宗教历史的关系清晰阐述出西藏宗教对热巴形成的影响,以及热巴活动在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的宗教本源。

三、关于热巴的“源流”研究

(一)族群音乐比较研究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观察到昌都地区的藏族的热巴和迪庆州藏族、丽江纳西族、傈僳族的勒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作者尽力搜集了相关的各种资料,从族群音乐比较研究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热巴与勒巴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名称、历史、观念、服饰、表演形态、使用乐器等多方面的特点,在正本清源后提出“热巴是源,而勒巴是流”的学术判断。

关于勒巴舞的称谓与界定问题。勒巴舞是流行在云南纳西族、傈僳族、藏族中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群体性传统民间歌舞活动。作者注意到对其称谓的研究,勒巴舞被当地人称为“勒巴蹉”,“蹉”字即藏语,指“舞”之意。而勒巴一词来自藏传佛教噶舉派大师米拉勒巴(即米拉日巴)的名字,为了表示对米拉勒巴的尊崇之意。

作者还将勒巴的历史功用及表演形式都作为考查范围,发现当地村民把勒巴舞活动当作祭天、敬神、庆丰收等表达美好愿望的活动方式,可看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