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人类学角度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doc

从艺术人类学角度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艺术人类学角度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

【摘要】“热巴艺术”流传在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族居住区,具有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其中“热巴鼓”舞蹈鼓点丰富、技艺精湛,“人鼓合一”的完美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与气质。文章以西藏地区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为切入点,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在变迁过程中“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技艺构建;“国家在场”的热巴鼓舞蹈推动艺术形式的转向和权力对民间艺术的推动力;艺术实践者对于热巴鼓舞蹈的维持与更新、建构与再生产等问题,以此来说明民间舞蹈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动态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热巴鼓舞蹈;流变

一、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角

近30年来,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备受关注,其学科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在艺术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着手,可以避免流于艺术形式与技术层面的艺术表征研究,将艺术置于社会文化系统之中,还原艺术所处的文化情境,以文化整体观的视角进行多维度的考察,进而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以艺术形式、身体感觉、情绪情感为依托的人类学研究,可以避免人类学研究中过于理性化的研究弊端,从而更加准确地对人类学理论展开反思与批评。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主要聚焦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定位、价值与建设的讨论;艺术人类学实践主体、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等个案的民族志研究;艺术与文化再生产;艺术与认同;艺术与政治;艺术与乡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例如:王建民教授认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需以艺术为本体,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表征背后的概念体系,嵌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之中,重视多感官与情绪情感的表达,提倡“体验式参与观察”;又如:方李莉教授提出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着重对本土艺术的建构、国家在场、传统与现代等展开讨论。由此,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从艺术层面切入,运用田野调查、民族志、跨文化比较等方法作为研究路径,无论对人类学还是艺术学研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以文化整体观审视藏族热巴鼓舞蹈的延续与流变,将热巴鼓舞蹈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范畴,透过艺术形式的“变”,阐析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场域下多种力量的互动,以及建构与再生产等问题。

二、藏族热巴鼓舞蹈及其动态发展过程

“热巴艺术”是中国藏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而厚重,是藏族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等的体现。它是集舞蹈、音乐、杂耍、哑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主要流传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族居住地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铃鼓舞”,是以优美的舞蹈和高超的技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其动态背后蕴藏了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特征等。通常表演时男子持热巴铃和牦牛尾,女子持热巴鼓,少数地区有男子持鼓表演的形式。“热巴鼓”舞蹈鼓点丰富、技艺精湛,“人鼓合一”的完美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与气质,人民朴实无华的真挚情感,在表现藏族舞蹈风格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出动态美、节奏美技巧美与腰部柔韧之美等,具有藏族舞蹈的代表性。

史料记载热巴艺术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后弘期1040至1123)。热巴表演中很多内容与米拉日巴相关,通过道白的内容来歌颂噶举派大师米拉日巴。例如:热巴艺人说唱表演里,一段歌词叙述了:“呀,热巴舞是米拉日巴所创始,是热琼巴所传承。热巴有一鼓点,热巴有二鼓点,热巴有三鼓点……”由此众人认为热巴艺术的创始人是米拉热巴,传播人为热琼巴,即米拉日巴的弟子。目前对热巴故乡的起源地尚有争论,笔者认为艺术形式的成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因此,文章对于热巴艺术的起源不做更多的讨论。

热巴鼓舞蹈是热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审视西藏地区热巴鼓舞蹈的延续与流变,应将热巴鼓舞蹈置于热巴艺术的整体范畴加以讨论,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黑暗的政教合一社会中,热巴表演发展主要分为两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些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为驱鬼降魔,消灾祈福,进行击鼓而舞的表演,借助“鼓”以求得神灵保佑六畜平安,表演时神圣庄重,仪式性强,具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第二个阶段,从宗教寺庙转向民间卖艺谋生、商业宣传、自娱自乐等表演形式。这一时期,民间热巴表演有一整套表演程式,尤其是鼓与铃的技艺比较高超,通常表演时围圈起舞,鼓点由慢到快,最后推向高潮。从整体来看这个阶段的热巴艺人的身份卑微,热巴的表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深受当时僧侣、达官贵族和百姓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使得西藏人民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大部分艺人结束了流浪卖艺的生活。热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热巴艺人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之前的奴隶主、达官贵族变成了劳动人民。每年,西藏自治区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