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的三个“新”标准 论文.docx

语文评课的三个“新”标准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评课的三个“新”标准

【内容摘要】:如何评价一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多元化的今天,不求用统一固定的标准来评价所有的课,但这不等于说没有评课的标准。笔者从操作层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出以下三种评课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生的”动”以及学生的“所得”这方面。

【关键词】:评课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都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面对层次不齐、花样繁多的公开课我们该如何做一评价呢?

笔者曾聆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柳永《雨霖铃》。很凄美的一首经典之作,教师在教授时也是从“美”上着手:先是“美读”,放录音,教师示范读,找学生朗读,一番朗读之后,学生把课文读熟了(其实早在课前已经把该词背熟了)。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说出这首词美在何处,学生能够说出的词基本是“凄美、伤感”等笼统的词语。老师又问那些地方凄美伤感,学生有些茫然。二十分钟的朗读之后,接着呈现教师事先让学生排练好的一段“执手相看泪眼”的舞蹈。舞蹈很美,学生欣赏完之后,下课铃声也就响了。本节课结束后,笔者总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学生到底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除了朗读了几遍课文外,就是欣赏了一段舞蹈,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其他的“收获”了。这节课值得赞美吗?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期待能引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教师的“教”不可或缺

在教师和学生二元素中,教师的“教”至关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给予教师角色的界定: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扮演着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所以笔者以为一节课中教师的“所为”应该是评价一节好课的第一个标准。

1.教师要起引导作用

所谓的“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思想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遇到疑惑时能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此外,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当学生闭口不言的时候,教师就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张口说话。但是,开口之后,教师要适时退居“二线”,“一线”应该留给学生去发挥。当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就是他们思想之花盛开的时候。笔者在听了大量的公开课以后,得出一个结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定有教师的引导,且这种引导一定是适时的,恰到好处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僭越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位置。

2.抓住语文课之“本”

笔者以为:语文课程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可能脱离语文之本。语文教学之本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反观当下,进行了多年的课改依然还存在“满堂灌”似的知识填输。语文的学习,只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却没有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语文能力的缺失是当前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症结。鉴于此,语文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该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目标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都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通过切实的训练方能获得,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听,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也只有在这实际的听说读写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有专家甚至直接硬性规定:”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这样的规定虽有失偏颇,但却从一定程度上启发教师语文课堂上应该做什么。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否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成为一节好课的标准。

3.抓住“文本”

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对话须有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文本”,这些文本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手中的教材。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教育专家千挑万选出的经典之作,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是不可多得之“材”。课堂上教师“以本为本”,再向课外拓展。

笔者曾听过一节精彩的公开课,教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教师的设计就是抓住那一段最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来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披文入情,无论如何拓展引申该教师都始终抓住这段文本。这位老师做得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本”可循,在品读“文本”的过程学生中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相反,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让学生云里雾里,无所适从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这种课又如何能称之为好课呢?

二、学生的“动”至关重要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应该是评价一节好课的第二个标准。但是,笔者发现当今课堂上的“动”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形式上的“动”,一种是本质上的“动”。

1.积极发言是表象

大凡公开课,教师都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没错。

但是笔者对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活跃”气氛,而采取的做法就颇有微词。比如有的教师课前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频繁让学生回答。甚至有些教师为了“顺利进行”,干脆课前直接告诉学生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