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五字诀.docx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五字诀.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五字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语言凝练优美、意蕴深厚悠远等特点。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想象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核心素养。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学习文言文。三至六年级的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4篇文言课文,包括《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等。这些文言文篇幅短小、言简义丰、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学习诵读。在教学中,笔者从语言入手,以文化为先、思维为线、审美为重,总结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言、文、思、美、信“五字诀”。

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陌生字词是阻碍学习的第一道关卡,因此,从语言文字入手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的特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逐渐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逐步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随文识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字义。有学生把“还卒业”中的“还(huán)”读成“hái”;读“卒”字时,平翘舌音不分。为此,笔者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音;示范“卒”的读音,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义。

梳理完文字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或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文本内容,顺利从“能读”文字进入到“会读”文章的阶段。此阶段目标有二:一是读懂并理解文言文,二是感悟文言文蕴含的道理。为了落实这两个目标,笔者综合运用范读、指名读、小组朗读、吟诵等多种方式,并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视听功能,营造沉浸式的诵读氛围,让学生读懂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达到“详训诂、明句读”的效果,提升学生语言文字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习语言的过程既需要通过思考活动来掌握语言,也需要通过语言学习进一步增强思考能力。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时,针对文中“常以自随”一句,笔者让学生联系古人生活,想一想杜处士会在什么情况下随身携带这幅画。文中描写牧童与杜处士两个人物的“笑”,一个是“拊掌大笑”,一个是“笑而然之”,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两个笑为何不同?如果杜处士“笑而然之”,知道这是一幅画错了的画,他还会对这幅画“尤所爱”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发学生展开思辨,直面文本矛盾,从而学会理性分析、独立思考,切实提升思维能力。

文言文之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节奏、韵律上,还体现在内容蕴含的哲理中。笔者在教学中,以审美为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吟诵相结合的方式,读出美感,品鉴情感,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教学《杨氏之子》,让学生懂得古人的语言表达之精妙;教学《精卫填海》,教导学生要像精卫一样坚韧不拔;教学《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明白知音难觅、懂得珍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明理启思,汲取精神养料,同时逐渐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信”指的是文化自信。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坚定的自信心。以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为例,课文第二段运用对偶手法,以四字一句的方式描绘少年中国的远大前程,同时使用了很多象征性的事物,如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干将……这些事物均代指中国。每一种象征事物,虽只有寥寥几字描述,却蕴含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在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文本,以文为先,通过诵读、赏析以及联系现实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文化认同,培养其文化自信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担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教学中付诸思考与实践,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每一篇文言文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广博和深邃。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