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docxVIP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把握文中句子的语气特点。

4.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5.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

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都被冷落,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四、解题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马说”即是谈马、论马。《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五、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带有停顿的幻灯片,然后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译读积累学生合作分段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然后再幻灯片上进行解释。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3.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交流重点词句,然后翻译全文。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六、文言积累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才美不外见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

(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3.一词多义

(1)之(2)其(3)以(4)而

七、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文章开头,哪句话阐述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第一段: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文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无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浅薄(排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愚昧蛮横食马者:平庸浅薄愚昧无知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八、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感叹语气

九、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