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平面力系的平衡.pptVIP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把各力矢首尾相接,形成一条有向折线段(称为力链);;y;;合力F在x轴上投影得Fx=ad;合力的大小;刚体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是:

;例2-2如图所示支架由杆AB、BC组成,A、B、C处均为圆柱销铰链,在铰链B上悬挂一重物G=5kN,杆件自重不计,试求杆件AB、BC所受的力。;解:1)受力分析;;力对点的矩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矩心的位置有关,同一个力,因矩心的位置不同,其力矩的大小和正负都可能不同。

力对点的矩不因力的作用点沿其作用线的移动而改变,因为此时力的大小、力臂的长短和绕矩心的转向都未改变。

力对点的矩在下列情况下等于零:力等于零或者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即力臂等于零。;平面汇交力系合力对于平面内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各分力对于该点之矩的代数和。;F1;*;*;*;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所有各个力偶矩的代数和等于零。即;;解:;一、力的平移定理;;;;2.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结果;3.FR≠0、MO≠0

根据力的平移定理逆过程,可以把FR和MO合成为一个合力FR。;;;;求上题中拉杆的拉力和铰链A的反力。;第一章我们把接触表面都看成是绝对光滑的,忽略了物体之间的摩擦,事实上完全光滑的表面是不存在的,一般情况下都存在有摩擦。;刹车盘;摩擦在现实中的应用;2009年9月

德国客机迫降;研究摩擦的任务:;1、静摩擦力Ff的三要素为:;Ff;动摩擦力三要素

大小: (无平衡范围)

动摩擦力特征: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定律:

(f只与材料和表面情况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总结:滑动摩擦;

1、列平衡方程时要将摩擦力考虑在内;

2、解题方法:①解析法

②几何法

3、除平衡方程外,增加补充方程

(一般在临界平衡状态计算)

4、解题步骤同前。 ;;;①全约束力即FR=FN+FS,它与接触面的公法线成一偏角j,当物体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即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max时,偏角j达到最大值jf,全约束力与法线???角的最大值jf叫做摩擦角。;③摩擦锥:顶角为2jf的锥体。;;;;3、自锁应用举例;各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力系称为空间汇交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彼此平行的力系称为空间平行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在空间任意分布的力系称为空间任意力系(亦称空间一般力系)。;二、径向轴承(向心轴承);确定研究对象,画受力图并选取坐标轴。

将所有外力(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力)投影在Oxz平面内,按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进行计算。

将所有外力投影在Oxy平面内,按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进行计算。

将所有外力投影在Oyz平面内,按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进行计算。;1、重心和形心的概念;若均质物体有对称面,或对称轴,或对称中心,不难看出,该物体的重心必相应地在这个对称面,或对称轴,或对称中心上。

?简单形状均质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形状的形心。;如物体的形状复杂或质量分布不均匀,其重心常由实验来确定。

1悬挂法对于形状复杂的薄平板,求形心位置时,可将板悬挂于任一点A,根据二力平衡公理,板的重力与绳的张力必在同一直线上,故形心一定在铅垂的挂绳延长线AB上;重复施用上述方法,将板挂于D点,可得DE线。显而易见,平板的重心即为AB和DE的交线C。;称出物体的重量G;一般针对均质平板物体而言

1分割法:

若物体可以划分为形状简单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面积和重心位置都属已知,则整个物体的重心易于求得。 ;A1

文档评论(0)

16223f873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文档,就是专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