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制备工程》第6章 合成纤维.pptx

《聚合物制备工程》第6章 合成纤维.pptx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合物制备工程》;6.1概论

6.2聚酯

6.3聚酰胺

6.4聚丙烯腈

6.5聚乙烯醇

6.6聚氨酯

6.7特种纤维;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成纤高聚物的特征;成纤高聚物的特征;最早研究者——WHCarothes,脂肪族聚酯

1941年英国——Whinfield和Dickson合成PET

1953年ICI和Dupont开始工业化

1960‘s:聚芳酯(俄罗斯、美国)热致液晶高分子

1970年美国Celanese公司PBT工业化

1970s-生物合成聚酯PHB-ICI

1995-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thyleneNaphtalate,PEN)

1998-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olytrimethylene-terephthalate,PTT),2005年由壳牌化学公司工业化生产;聚酯的分类;PET;聚酯主要用途;X-rayFilm;医药用具;区别: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BHET的合成路线;PET合成路线;PET合成路线;异构氧化工艺合成→对苯二甲酸(PX);PET合成路线——酯交换法-BHET;;;PET合成路线—直接酯化法—BHET;反应平衡常数较小——高真空

熔融缩聚反应的温度较高,后期265℃

副反应多:热降解、氧化降解、环化、醚化反应;CarboxylEndGroups(CEG)

VinylEndGroups(VEG)

DiethyleneGlycol(DEG)

Acetaldehyde(AA)

Oligomers;DEG/%;间歇聚合:特殊品种

半连续聚合:合成BHET储存-间歇聚合,目的也是多品种切换

连续聚合:大规模产品;具有多种目的间歇式PET生产装置的简单流程图;;;;;η/MolecularWeight(MW)andtheusage;;第六章合成纤维;;;尼龙6、尼龙12等——开环聚合

尼龙11——固相聚合

尼龙66、1010、612、610、46、1212

MXD6——直接缩聚、或成盐缩聚

其他——直接或成盐缩聚

芳香酰胺——溶液缩聚;;;第六章合成纤维;原料纯度

引发剂(或活化剂):水、醇或66盐、氨基酸

聚合温度与聚合时间

分子量稳定剂:二元羧酸,己二酸

单体及低聚物含量:水洗;第六章合成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腈纶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是以丙烯腈为主要单体(含量大于85%)与少量其他单体共聚而得的高聚物。聚丙烯腈纤维的优点是耐候性和耐日晒性好,在室外放置18个月后还能保持原有强度的77%。它还耐化学试剂,特别是无机酸、漂白粉、过氧化氢及一般有机试剂。;主要原料:;聚合机理:自由基共聚合反应;溶液聚合生产工艺—工艺流程;单体(三元) 17%

浅色剂(二氧化硫脲) 0.75%

偶氮二异丁腈 0.75%

溶剂(硫氰酸钠水溶液)80%-80.5%

调节剂(异丙醇) 1%~3%;;乙酸乙烯酯:溶液、悬浮、乳液聚合均有

聚乙酸乙烯酯——水解——聚乙烯醇;分子结构与性质

Bp:73℃,与水的共沸点66℃

无色透明、有香味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向单体链转移常数大

;单体活性低,自由基活性高--易发生链转移;溶剂类型和用量:甲醇-链转移常数小,沸点与聚合温度接近,溶剂沸腾传热

引发剂类型和用量:偶氮类

聚合反应温度:接近甲醇沸点

聚合时间:第一釜2h,第二釜2.5h

转化率:50~60%

杂质;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目标:PVA——纤维

聚醋酸乙烯的聚合度控制:1750?50~2400±50

易发生链转移——控制转化率:50~60%——控制支化;第六章合成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第六章合成纤维;1——全水解

2——部分水解;;一般应用

纤维:维纶--发展高强纤维--工业纤维

各种无纺布

粘合剂:造纸

涂料

表面活性剂;它由二(或多)异氰酸酯、二(或多)元醇与二(或多)元胺通过逐步聚合反应生成,除了氨基甲酸酯基(简称为氨酯基)外,大分子链上还往往含有醚基、酯基、脲基、酰胺基等基团,因此大分子间很容易生成氢键。;1937年,德国化学家OttoBayer及其同事用二或多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通过聚加成反应合成了线形、支化或交联型聚合物,即聚氨酯,标志着聚氨酯的开发成功。

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TDI构成的PU软泡塑料,这是PU工业发展中一个重大里程碑。

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

195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PU胶粘剂制造技术,开发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PU胶粘剂。

1953年德国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与NDI构成的液体

文档评论(0)

auto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