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迁移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docx

劳动力迁移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doc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劳动力迁移会对劳动力供给的空间配置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一般包括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本文选取2002—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劳动力迁移和制造业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劳动力迁移会促进流入地制造业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但不利于制造业的高级化。只有在外资规模较大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迁入才会对本地的制造业高级化产生积极影响;外资规模、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都有利于增强劳动力迁移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未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先进制造业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制造业结构转型;制造业高级化;制造业合理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经历了巨大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而拥有较多资本及技术优势的工业和服务业地位不断提升。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以及就业人员比重均持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大约在50%上下,说明制造业对于GDP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2014年之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略有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一直上升,2014年之后超过了第二产值占比。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都在持续增长,但1994年之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明显更为强大。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演进。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同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典型特征之一。

很多文献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制度环境(杨继东和杨其静,2020)、财政政策(仲颖佳等,2020)、产业政策(韩永辉等,2017)、人口老龄化(汪伟等,2015)、要素禀赋(苏杭等,2017)、贸易自由化(周茂等,2016)、劳动力技能提升(李磊等,2019)等不同层面揭示了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但这些文献较少关注到劳动力迁移对于产业升级的作用。

而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数超过1亿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1亿人,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6%;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近3.8亿,流动人口增长69.73%。在21世纪之初,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6%(叶琪,2006)。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各区域以及各产业间的流动中释放了活力,通过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流动到更有效率的部门和产业,提高劳动力的边际报酬,促进产业部门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王桂新等(2005)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考虑省际迁移劳动力因素的C-D生产函数,分析了省际劳

动力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他们发现,劳动力的流入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但对迁出地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张广婷等(2010)的研究表明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对1997-2008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解释力度超过16%,对GDP的解释力度超过1.5%。贾伟和辛贤(2010)通过构建包含两个地区(国内、国外)、三个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增加GDP的同时也拉大了各产业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分享吧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