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八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传家:民俗里的衢州.docx

初中语文教学:八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传家:民俗里的衢州.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传家:民俗里的衢州

一、回顾单元目标

1.导入:上节课我们跟着课文欣赏了不同地域的民俗活动。

2.明确单元目标和单元任务

【思维导图】我们先回顾单元目标:我们上节课大家在自学基础上,明确了单元目标。

eq\o\ac(○,1)通过阅读大量关于“民俗”主题的文章,深入浸润和思考,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eq\o\ac(○,2)跟着课文学习和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eq\o\ac(○,3)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通过阅读大量关于“民俗”主题的文章,深入浸润和思考,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前情回顾——为完成这个单元的核心任务,我们早早就开启了“寻找失去的民俗”这个活动。在课前分别从四个维度,寻找书中的民俗。围绕民俗这个大主题,我们阅读了多篇文章,有课内,也有课外的文章,还有名著里的文章。

寻找失去的民俗

四大维度

具体书目

寻找民俗

单元的文章

《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

看社戏、归省、陕北民歌、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安塞腰鼓、乡俗还愿挂灯笼、元宵节挂灯笼等。

学过的文章

示例:汪曾祺《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倒挂的仙人掌、吆喝等

《阿长与山海经》:放福橘、说福语等

《游山西村》:社戏

名著中的文章

示例:鲁迅《朝花夕拾》

《五猖会》、《无常》:迎神赛会。

《狗·猫·鼠》:贴花纸

《二十四孝图》:传统孝文化

课外的文章

示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故乡的元宵》、琦君《春酒》、沈从文《云南的歌会》《边城·端午日》、肖复兴《年的味道和声音》、丰子恺《清明》

《故乡的元宵》:吹糖人、捏面人、看走马灯、看围屏。

《端午的鸭蛋》:贴五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写黄烟虎字、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等。

《春酒》:喝八宝酒、喝会酒、十二碟的大酒席。

《云南的歌会》:对调子、唱山歌、参加金满斗会等。

《边城·端午日》:追赶鸭子、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等。

《年的味道和声音》:踩岁、接神拜年、吆喝、放鞭炮等。

《清明》:上坟、吃上坟酒等。

二、探寻活动意义

任务一:我们会发现民俗渗透在文学中,形式多样,多姿多彩。请各组锁定“民俗”这个大主题,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按一定的角度,至少分成两类,并结合文章具体阐述分类理由。【学生课前已在任务单完成初步思考,课上展开讨论。】

预测分类的角度:

(一)主题角度

1.批判中寄予希望。

《五猖会》、《无常》、《年的味道和声音》、《二十四孝图》

例如《五猖会》,这篇文章记述的是小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五猖会对于小鲁迅来说不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次孩子解放天性的机会。而父亲的专制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所以作者借写五猖会,是为了深刻批判封建教育。而在批判当中也寄予一定的期望。

关于《朝花夕拾》小结:《朝花夕拾》是一幅幅风俗画,虽是回忆性散文,但有着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这本书多次提及民俗,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着理性的批判。

2.怀人中流露真情

《阿长与山海经》、《清明》、《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是矛盾背后隐藏着深情,小鲁迅对长妈妈的规矩是无奈、厌烦的,但就是这么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有一颗仁慈之心,鲁迅对她充满了敬意和真诚的怀念。

《清明》:大人们祭祖思亲,孩子们却把上坟当作无上的乐事。作者回忆了儿时欢乐童年,表达了怀念儿童欢乐的童年和家乡淳朴民风的情感。

3.思念中现赤子之心

《故乡的元宵》、《灯笼》、《回延安》、《春酒》、《端午的鸭蛋》

《灯笼》: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回延安》: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了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春酒》:借写儿时喝春酒习俗来表达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

《故乡的元宵》在作者笔下,并不热闹的元宵活动却又那么丰富多彩,这是一位远离游子对故乡充满深情而又略带沉重的回忆。

4.展民俗风情

《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边城·端午日》

小结:在这一组汇报中,我感受到民俗仿佛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载体,这些作者们将自己深厚的思想和情感都蕴含在民俗文化当中。

(二)情感态度

1.批判否定

《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

例如:

2.赞美歌颂

《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故乡的元宵》、《灯笼》、《回延安》、《春酒》、《端午的鸭蛋》、《清明》、《年的味道和声音》、《边城·端午日》、《社戏》、《五猖会》

例如:像社戏、五猖会、清明上坟等,里面的小主人公对这些活动都非常的期待。特别像《端午的鸭蛋》、《春酒》,以儿童视角展现对民俗活动的喜爱之情。

《安塞腰鼓》中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