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练习.docx

初中语文教学:《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练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课时练习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总分20分,共2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0分)

A.萌(méng)发簌簌(là)销声匿(nì)迹

B.翩(biān)然孕(yùn)育风雪载(zǎi)途

C.农谚(yàn)悬殊(shū)衰(shuāi)草连天

D.连翘(qiào)刺槐(huái)草长莺(yīng)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辨析,本题中:A项,“簌”应读“sù”;B项,“载”应读“zài”;D项,“翘”应读“qiáo”。故答案选择C。

2.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思路的把握情况。做这道题,需要学生回忆课文的结构层次划分,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先后呈现次序。选项“C”刚好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也符合人人认知事物的规律。

二、【填空题】(总分35分,共2题)

3.文学常识填空。(15分)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家。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因此它属于说明文。

【答案】竺可桢物候现象事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

在本题中,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4.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这四个因素。(20分)

【答案】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做此题时,学生需要关注每一段的首句,往往首句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完成这道题,同学们要关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这总括性的句子,还要关注“首先”、“其次”、“第三”、“此外”这几个词,分别引出四个因素。

三、【简答题】(总分15分,共1题)

5.“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比喻说法,“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青蛙叫,大雨到。”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请你说出至少三种物候现象。

【答案】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戴斗笠。

【解析】本题考查两个内容,一是考查同学们对“物候现象”的理解,二是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做本题时,学生需要一定的审题能力,读懂题意,明白哪些是物候现象,然后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比如谚语、俗语、诗句或者平常的观察所得等找到答案。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30分,每小题15分,共2题)

6.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八年级(1)班就“二十四节气”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两项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答案】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的积累。学生平时要拓宽视野,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做这道题,学生首先要明白二十节气分别是什么,还要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属所的季节以及时间的先后。第二句话写的是关于夏季的五个节气。“夏”即“立夏”;“满”即“小满”;“芒”即“芒种”;“夏”即“夏至”;“暑相连”即“小暑”和“大暑”。

(2)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答案】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气的理解和读图释义的能力。民间非常重视清明传统节气,那么这个节气有什么习俗学生就要懂得,否则对所给的图就不能做出解释。清明祭祖,慎终追远,体现的是中国的孝道。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