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灵魂,它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其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讲解,忽视道德情感的陶冶和激励,导致课堂上讲解的道德知识不一定能够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信仰。因此,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显性课程,具有一定局限性。隐性课程的提出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隐性课程能够借助学校内的一切有利因素,使道德教育生活化、现实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从道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看,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表现为:引导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激励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学校应进行周密的设计开发,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要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开发

目录

TOC\o1-2\h\u一、中学隐性课程的内涵 1

(一)中学隐性课程的由来 2

(二)中学隐性课程的特点 2

(三)中学隐性课程的范围 3

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 4

(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4

(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天然联系 5

三、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6

(一)引导道德认识的功能 6

(二)陶冶道德情感的功能 7

(三)激励道德意志的功能 7

(四)培养道德行为的功能 7

四、发挥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策略 7

(一)加强美丽校园建设 7

(二)重视制度管理科学化 9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9

(四)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功能 9

五、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PAGE

PAGE11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隐性课程的思考。多数人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隐性课程被提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正规课程之外,还学到了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易被察觉,却影响深远,这就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等。隐性课程从萌芽时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已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对于隐性课程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颇有分歧。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一)隐性课程的由来

最早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杜威和克伯屈,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学生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同时,还学到了有关学习态度、价值、信念等情意方面的东西,即“同时学习”,其学生克伯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伴随学习。”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认为,隐性课程是非官方的隐含的信息,即学校和教市里存在的人际关系、奖惩制度和权威影响,学生从中获得忍耐、等待、驯从等社会化必具特点。胡冬莲.国外隐性课程浅析[J].国外职业教育,2003(02):4-6.美国学者范兰丝(

胡冬莲.国外隐性课程浅析[J].国外职业教育,2003(02):4-6.

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01):46-50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华认为潜在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9-25.唐晓杰将其界定为“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

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9-25.

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12):43-55.

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06):48-51.

从以上学者的解释中可知,他们阐释了隐性课程某些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内容上看,隐性课程包含价值、经验、观念等学术和非学术因素;从课程设计方面看,隐性课程无明确的教学计划,无法预期潜在的教育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是在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的;从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教科书,却可以认识和把握它的作用,若教师善于利用隐性课程的规律,就会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

根据隐性课程的内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预期性

隐性课程的非预期性是指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受到教育,教育者无法预测和控制教学活动中的所有教育要素和状况,没有具体的计划,也无法预料其教育效果。有时隐性课程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