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微电影”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微电影”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微电影”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广大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现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根据目前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将心理行为训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从实践活动的视角出发,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弥补传统课程中理论讲授多、实践活动少的不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1]随着新时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微电影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团队拍摄心理微电影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心理行为训练和心理微电影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心理自我发展。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通过心理行为训练与心理微电影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发展式教育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概念概述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规范化、教学形式多元化,让学生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等方面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一)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基于认知行为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理论与观点,强调个体参与到真实的训练活动情境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个体心理素质。[4]进入高校后,学生在面临环境和角色的变化时,常会遇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对环境适应的困惑、角色转变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孤独等。有研究表明,创设一定情境和活动程序并借助多种刺激手段对大学生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可以使参训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产生正向变化,以活动经验提升其心理效率和社会功能,可增强其融入新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满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高校可以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心理需求,围绕自我认知与自我肯定、意志力与抗压力、团队合作与沟通力、学习模仿与创造力、情绪控制与表达能力等训练主题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二)心理微电影

心理微电影集电影、心理为一体,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且贴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时代媒体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体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载体之一。[6]巧妙将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融入心理微电影,一方面能让观看的学生获得启发和方法借鉴,另一方面能让参与拍摄的学生主动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心理微电影的编写和拍摄,不仅突破了课堂边界,而且创造了沟通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7]

(三)“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微电影”新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丰富大学生心理行为训练的场所和情境,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项目选择,使学生的活动体验更深入。在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微电影”教学模式理念先进、覆盖面广,该模式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线下活动的可操作性,以拍摄心理微电影为载体,通过训练和创作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实现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目标,体现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总之,“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微电影”教学模式贴近学生生活,能复制和推广教学改革经验。

二、现存问题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8]现阶段,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时代特色,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9]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待改善,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实践体验式的情境与任务,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重视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10]

(二)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兼职教师比例不高,存在专职教师年轻化,专业性和教学经验不足,专职教师非心理学专业教育背景,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理论与技能教育的问题。部分教师过分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培训与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考核与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