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

教学参考

12080817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二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

???三、“因中致和”的理论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

???《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中庸之道。

???1、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穿插重点字词点拨)

???明确:

???A、强调处事有“度”(通过分析第2则)

???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学生举例:乘车、吃饭)

???例子: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行着坐卧各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

???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说:“刚才我走路的姿态一定有

文档评论(0)

宋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