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变的策略.doc

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变的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教学中转变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刘胜华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基石和支撑点,是物理理论的精髓,是物理思维的基木单位和物理学科的根本要素。建构科学的物理概念对物理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科学的、精确的和严密的物理概念才能准确地描述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对物理概念掌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对物理理论的掌握和学习。学生在没有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己根据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的经验中有了对科学概念的想法,并用之来理解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些想法有些是正确的,有些那么是与科学的物理概念相违背。国外研究者们称之为“前概念”或“相异设想”。错误的物理前概念运用到物理学习中,会导致对物理现象错误理解,得出错误的结论,影响了科学物理概念的建构和物理学习。本文将以案例的形式谈谈如何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比拟法——破除错误概念和建立科学概念的最根本的方法

比拟是指对照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拟,有比拟才有鉴别。比拟是进行一切科学思维的根底,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我国著名学者张光鉴说过:“研究事物的异中之同,能使千头万绪的现象变得简明、清晰;而研究事物的同中之异,又能使我们看到事物间那种关系的多样性、灵活性,使我们的头脑不僵化……并且能提高我们的预见性、创造性,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拟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比拟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比方,①光具有波动性,既然光波与机械波都是波,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不同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是相等的,错误地原因是,学生将光波与机械波进行类比时,没有看到两者本质的差异,将两者的性质完全等同起来了;②光具有粒子性,学生在理解光子概念时,往往会将光子与子弹进行对照,这有助于对光子概念的理解,但学生往往只能看到两者的共同点,而看不到他们的差异点,这样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当一个光子通过玻璃时,光子好比与子弹能量也会逐渐减弱。以上两例可以告诉我们,在概念教学时要突出和正确运用比拟法,不仅要比拟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而且还要比拟它们之间的差异点,有时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拟,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拟的根底上。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同方面的比拟,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拟方法。如果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拟,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

[教学案例]“绳子末端速度分解”的教学问题是一个令物理老师非常头痛的问题.不管老师重复讲多少次、多少遍,学生总会犯错.

题目:如图1所示,滑块A套在竖直光滑的细杆上,A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与物块B连在一起.当细绳与细杆的夹角为θ时,物块B向下运动的速度为v0,求滑块A的速度.图1

图1

图2

图3

错解:如图2所示,将v0分解为v1和v2,那么滑块A的速度为vA=v1=v0cosθ.

诊断:以上是一种典型的错解.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解是有一定根源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没有理解和分清滑块A的合运动与分运动,错将沿绳子收缩的速度v0当成了合速度〔图2〕.②将运动的分解与力的分解相混淆.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概念学习的根底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这种现象叫做学习迁移.力的分解是已学知识,它对学习运动的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正迁移〕,同时也产生消极影响〔负迁移〕.两种分解虽然形式上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于没有弄清它们的本质区别,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想当然地移用了力的分解方法,以为就像把绳子拉力进行分解一样〔图3〕,所以出错.

纠正:

师:假设按照图2的分解,这就意味着滑块A还有垂直于细杆的速度v2,这样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因为滑块A在垂直于细杆的水平方向上不能移动,滑块A只能沿细杆方向运动。[此时,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解法是错误的,渴望正确的解法]

师:解决问题之前总要先搞清研究的对象,此题要研究谁的运动?它的实际运动方向〔也就是合速度方向〕如何?

生:以绳子末端的P点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实际运动〔合运动〕是沿细杆竖直向上的.

师:参考图4,端点P的实际

文档评论(0)

199****80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