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诊断.pptx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分类CATEGORY1急性乳腺炎2肉芽肿性乳腺炎3浆细胞性乳腺炎4结核性乳腺炎5乳腺脂肪坏死

PART1急性乳腺炎

1概述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

2病因乳汁淤积主要原因婴儿食量过小乳汁产生过多授乳经验不足乳头发育异常乳管不通畅细菌入侵次要原因主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于链球菌乳头破损或皲裂婴儿口腔感染

3临床表现局部表现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硬1234全身表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严重者可以形成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产后乳汁淤积,如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化脓性乳腺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123炎症扩散至表浅淋巴管,导致丹毒样淋巴管炎。患者突发高热,往往伴有寒战,乳房触痛,局部皮肤出现红点或红线,为此型特征。感染沿着淋巴管扩散到乳腺间质内,可自表面至基底,横贯乳房组织。由于结缔组织化脓而形成间质部脓肿。此种脓肿可局限于单一乳腺小叶,亦可扩散至大部乳腺。感染迅速扩散,深达位于乳房基底部与胸大肌之间的乳房后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炎症局限于乳晕部结缔组织,形成乳晕下脓肿。

4超声表现病变常累及乳腺的某一部分或全乳腺体内低回声区,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成脓肿时,内部呈不均质低或无回声区,探头加压呈流动感血流信号丰富,走行规则、自然周围皮肤水肿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皮质均匀增厚,髓质清晰

4超声表现

4超声表现

4超声表现

5治疗原则:排空乳汁、消除感染、及时引流排空乳汁:暂停哺乳,人工,吸奶器,注射器等消除感染:常用青霉素,清热解毒中药,理疗等及时引流: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或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超声引导下乳腺脓肿置管引流术

?炎性乳癌6鉴别诊断

1概述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breastcancer,IBC)于1814年由Lee首先报道,由Lee和Tannenbaum命名,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故又称癌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癌、癌性乳腺炎、丹毒样乳腺癌等其病程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1概述病因: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发病年龄:Hagensern(1971)报道本病的发病年龄为12~83岁,平均年龄52岁。国内石松魁(1986)报道一组发病年龄范围在28~60岁,平均年龄40岁发病时期:过去曾认为本病在妊娠或哺乳期多见,但最近的资料并不支持这一看法。有学者报告29%的IBC患者发生在未曾分娩者,69%发生在绝经期后

2流行病学IBC的发病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别。美国的IBC仅占整个乳腺癌发病率的1-6%,而在突尼斯则为55%。国内有资料报告炎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3.9%不同人种的发病率也不同,黑人比白人及其他人种的炎性乳腺癌发病率高,分别为10.1%、6.2%、5.1%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也可患本病,Treves报道131例男性乳腺癌中有3例为炎性乳腺癌(2.2%)

3临床特点IBC起病急,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紫,常发生在大而悬垂的乳房,左右两侧均可发病,既能单发(多见),也可以双侧同时受累(少见)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2.5个月

3临床特点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少见症状: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体征: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结痂和内陷。

3临床特点(a)右乳房较左侧隆起,乳头内陷(b)蔓延至右侧乳房上方和上臂的硬结性红斑(c)右上背硬结性红斑(d)上皮细胞索浸润所致的广泛性淋巴管侵犯

3临床特点右乳房红斑伴瘙痒性边缘浸润真皮的高分级侵袭性导管癌

3临床特点转移:IBC的临床和(或)影像检查转移的发生率高,确诊时转移为30%~40%。而一般非炎性癌确诊时的转移检查率约5%。就诊时半数以上甚至全部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部分病例出现锁骨上淋巴结

文档评论(0)

151****94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