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pptx

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烛闻一多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1页。

目录1234作者简介知识链接写作背景诗歌主题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2页。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无题》中深情的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代,蜡炬是照明的主要工具,一般用动物油脂制成,通过燃烧发出光亮。每一支蜡炬都是把自己燃烧成灰烬才换来的光明。蜡炬为什么要这样?这样的蜡炬又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3页。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作者简介壹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4页。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诗格律化。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作者简介壹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5页。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新诗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知识链接贰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6页。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篇名诗。写作背景叁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7页。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红烛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8页。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9页。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来展开抒情的。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10页。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开端即呼喊“红烛”,诗人以红烛喻自己的赤诚之心。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一片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第一小节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11页。

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二三小节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12页。

在回答第2节提出的问题时,诗人说“一误再误”,此处诗人又说“不误,不误”,两个回答是否矛盾?不矛盾。在第2节中,红烛为了“放光出”,奉献了“躯体”和“灵魂”,可谓“一误再误”了自身,诗人对此也感到迷茫,但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徘徊和仿徨。在第3节中,诗人彻悟了,他认识到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13页。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第四小节红烛部编版教学公开课优秀课件全文共22页,当前为第14页。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

文档评论(0)

宋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