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VIP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秦朝五尺道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朝樊绰《蛮书》称之“石门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

A.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

B.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2.元朝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省济宁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济宁市造成了极大冲击,经济日益衰落。这表明()

A.运河开通促进城市兴盛

B.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

C.运河沿岸城市落伍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为三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资。”

《明史》

A.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4.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其运河长度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以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

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

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各地

5.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据此可知()

A.轮船招商局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

B.中国陆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

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

D.官僚资本主导推动官营企业的发展

6.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B.推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7.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年份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邮政事业的发展

8.下表反映了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据此可知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人物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9.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坐、稳快价廉”的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10.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11.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12.开凿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