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15课《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大家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矛”和“盾”。

(1)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2)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

4.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二、把握停顿,朗读课文

1.联系已有的文言文朗读经验,学生尝试自主朗读,教师针对难读的句子予以重点指导。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借助句式“……有……者”和注释(鬻:卖)了解大意,读好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于物无不陷也”,在“于物”后停一下,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连。

(3)最后一句,“夫”读“fú”,放在句首的“夫”字,表示将发议论。

2.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指导学生朗读。

(1)第一、二句是卖东西的楚人夸耀矛与盾,结合上下文猜测“誉”是夸耀的意思(“誉”比较难写,结合字形进行记忆和书写指导),读出为了招揽生意极度自夸的语气。

(2)第三、四句,读出诘问的语气,在对楚人张口结舌样子的想象中读出故事的讽刺意味。

(3)最后一句以沉稳平和的语气读出议论的味道来。组织小组合作读、分组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悉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三、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1.理解故事。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点拨:对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如“陷”的意思,也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猜测,如“弗”的意思,再在故事语境中进行验证。

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第一次要求讲清楚,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是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二次要求讲具体,着重把握人物角色,能用自己的话把人物的语言(吆喝的话和问话)讲好。

(3)第三次要求讲生动,引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

提示: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学生用原文来讲(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其他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四、推测楚人思维,领悟道理

1.通过上面的讲故事与听故事,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交流。

2.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要走进他的思维过程,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呢?就是要根据他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推测他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自主交流。

②学生交流后明确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刺不破的东西。

(2)组织学生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引导学生推测楚人回答不上来时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说矛刺破还是刺不破盾,自己前面说的话都互相抵触了。

3.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讨论楚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出发点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二是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其根本原因是思维错乱。

第二步,理解作者的议论。作者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上下文猜测“立”的意思,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什么东西也刺不破的盾牌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破的长矛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第三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教师引导,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喻义。(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相矛盾》。

2.那个卖矛又卖盾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同学们来帮他写一写。

[教学板书]

文档评论(0)

迷糊小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