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回溯与现实分析.pdf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回溯与现实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回溯与现实

分析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历史,分析了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因

素造成的目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地区不均等阶层不均等性别不均等城乡不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

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今

天,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机会均等观

念,客观地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机会分布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育平等,推

进社会公正。

一、我国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历史回溯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但真正开始关注和研究这

一问题始于近代。孔子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主要表现在“富而后教”、“有教无

类”和“因材施教”上。但在其后整个封建时代,教育的大门并不向每个有教育需

求的人敞开。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教育机构的设立、就学机会的获得与个体的

身份、社会等级相联系,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在乡间私

塾、蒙学等低级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而官员的子弟按照规定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

如唐朝的国子学“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太学“掌

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四门学“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

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

近代以来,民主思想渐入人心,一些进步思想家和革命家把教育作为开启民

智、感化风尚、建设国家、推动社会的武器,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给予了关注。孙

中山先生一生坚持“平人类不平等”的革命信念,把教育机会均等看成是建立社会

政治平等的重要条件。他对旧时代的教育机会严重不均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

“圆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却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却不能受教

育,此不平甚也。社会主义学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

公共学校,不特取学膳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庶几教育之惠,不偏

为富人所独普,其贫困不能造就者,亦可免其憾矣。”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生活

教育和普及教育,他批判旧中国教育“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用

品”,提倡“教育为公”的思想,认为普及教育的对象应不分民族、性别、老少和

阶级,人人机会平等,不仅要作到“来者不拒”,而且能作到“不能来者送上门

去”。

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历程和社会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人民

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问题。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尖锐指出:

“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他十分

关心农民的普及教育和扫盲工作。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从百分之

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指出“恢

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并指示全国各级领导重视群众的文化知

识教育;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和普及教育工作。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教育的普

及问题,认为办好学校和培养干部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最基础的建设。同时,他

还十分关注教育的提高问题,认为:“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与提高

的问题。”“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止的提高

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当代教育学者则从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杨东平

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就理论意义而言,是指不同人群所获得的教育机会与其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不因性别、种族、地区、阶层而不同。

间谢维和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质应该是一种人的基本权利的均等,指的是每一

个社会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的不利条件均可以在教育中得到补偿。门’吴

康宁将已有的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概述为三类概念:一是“起点均等”概念,主要

指向(宏观)教育制度的性质问题;二是“过程均等”概念,主要触及(微观)教

育活动的取向问题;三是“结果均等”概念,主要关心教育系统的作用问题。

二、建国后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关注普及教育和教育机会均

等问题。国家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

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指出:“要有计

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49年12月,在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