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比较、赏析,体会女主人公的丰富情感和理性思考。

2.通过赏析比兴手法,感受“温柔敦厚”的抒情特征,了解古典诗歌以弃妇之言抒发逐臣之悲的抒情传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品读虚词、人称代词等关键词句,理解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及诗歌的抒情特征。

2.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教学难点:

了解古典诗歌弃妇与逐臣的心理同构和文化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

孔子是一个有文学眼光的人。他选那部《诗经》,替人类保存了三百篇极古的绝妙文章。

——胡适

预习反馈:

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填空。

“有一位少女在没有的情形下,与一位的男子,最后”

设计意图:通过概述初步了解诗歌整体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权,根据其初读感受,相机质疑,为细读诗文作铺垫。

预设:

“有一位少女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形下,与一位靠不住的男子私定终身,最后被抛弃”李山.诗经应该这样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9(364)

李山.诗经应该这样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9(364)

主问题:如何欣赏《氓》的抒情特色?

情境设计一:分析卫女情感

你是否赞同以下评论?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卫女的情感。

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朱熹《诗集传》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毛诗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特别是通过直接抒情议论句、人称代词、虚词等重点体会卫女情感,感受其深情无限而又充满理性节制的形象,从而体会《诗》“温柔敦厚”的风格。同时,可以和以往的课文《玩偶之家》进行勾连,与《遵大路》等比较,理解“女性觉醒”主题下的作品,从而为情境设计三的赏析活动作铺垫。

预设: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支架:卫女有的仅仅是“悔恨”之情吗?为什么到了结尾处写“总角晏晏……”?《氓》中有哪些表现强烈情感特征的词句?“也”、“矣”能否互换?“子”、“尔”、“士”这几个人称代词能否互换?

学习任务二:请辨析以下四组诗句,哪一个是原作,并说出理由。

①【甲】于嗟我兮,无与子耽!尔之耽兮,犹可说也,我之耽兮,不可说也!

【乙】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②【甲】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乙】女不爽也,士贰其行。士罔极也,二三其德。

③【甲】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乙】三岁为妇,靡室劳也。夙兴夜寐,靡有朝也。

言既遂也,至于暴也。兄弟不知,咥其笑也。静言思之,躬自悼也。

④【甲】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呜呼哀哉!

【乙】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拓展资料:

《诗三百》中一切文辞之美,及其超越楚辞和其他侈文处,在乎直陈其事,而风采情趣声光自见,不流曲折以成诡词,不加修饰以成蔓骈,俗言即是实言,白话乃是真话,直说乃是信说。《诗经》之最大艺术,在其不用艺术处。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11)

——傅斯年

情境设计二:赏析比兴手法

学生学案预习重点问题:为何写“桑”、“斑鸠”、“淇水”?

同样提及“草木的衰败”,比较两者表情达意的异同: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设计意图:《离骚》是同一课的课文。与《离骚》节选章句作比较,一方面为接下来《离骚》的学习作铺垫,在比较中理解比兴手法在不同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弃妇与逐臣的心理以及文化的同构现象。

预设:

《氓》可否改成“木之未落”?为何一定是“桑”?与“斑鸠”又有怎样的关联?两者的情感不同之处在哪里?两者情感的共通之处又在哪里?“淇水”的句子位置能否互换?

拓展资料:

“《诗经》里的哀怨之词,虽然出在劳夫怨妇的口里,却含有许多哲义。这种‘不平之鸣’、天地间的至文,都如此的。”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85)——傅斯年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8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