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说木叶》.pptx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说木叶》.ppt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字义;;;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活动一: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来说说“落木”“木叶”与“落叶”之间的区别。;;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①②“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合作探究;探究:从“美”的角度,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全文梳理;活动二:

探究如何阐明事理;

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

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秋天的颜色和触觉。

;语言的暗示性;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钱钟书《谈中国诗》

?

;活动三:

思考如何周到分析

;你认同林庚先生的观点吗?

诗歌里的“木”,都具有这些特征么?;“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全唐诗》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

;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说“黄花”

“黄花”与“菊花”的区别,关键就在“黄”字。

首先,“黄花”较“菊花”而言多了一份凄寒、消瘦的意味。所谓“面黄肌瘦”,其中“黄”字的含义不言而喻,面色蜡黄、形销骨立。而“菊花”左读右念无外乎花的含义,比之“黄花”,情感和意境上的韵味淡了许多,如同喝了一杯白开水,左右也只有水的味道。

中国诗篇幅短,中国诗人尤其讲究炼字,咬文嚼字间带来的是情感分量的变化。如若把“人比黄花瘦”改成“人比菊花瘦”,瞬间意味寥寥,读者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到诗人茶饭不思的愁绪和凄凉。

;其次,“黄花”本身具有的颜色暗示容易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枯败飘零、萧索孤寂。黄色,是落叶的颜色,黄花,让人联想到落花。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面对落花满地,乱世飘零的女子如何不愁?又如“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红叶飘落,黄花凋零,几抹色彩,几多思念?这份飘零之感,“菊花”难以传达,而“黄花”借“黄”字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出来。

不过,“黄花”也有灿烂、明媚的意思。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中“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就展现了一幅冲破婚姻牢笼的巾帼新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旺盛和战争胜利的希望。此处的“黄花”是金秋之花,耀眼而明净,饱满而热烈,一扫清秋之寂寥和暮秋之萧索。

诗人选取的意象总是与其要表达的情感密不可分,“黄花”与“菊花”虽只有一字之差,其承载的情感却差之千里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