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史料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合作。音乐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审美性,应践行跨学科合作要求,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跨学科教学契合新课改要求,以高中音乐为主体,选定一个中心主题,打破学科间壁垒,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美育价值的同时,也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多学科思维的培养。

本文以《松花江上》教学为例,试图与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打破学科间的自我束缚,寻找两者之间的纽带,推进跨学科教学。

音乐作品的创作多与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要素息息相关。音乐作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我国经历了特定历史时期,在此时期,音乐工作者以自身的拳拳报国之心谱写了大量的写实类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嘉陵江上》,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我国伟大战争中凝聚的精神——“抗战精神”。这些歌曲至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传唱度,是高中音乐鉴赏必学曲目。抗战时期,歌曲的创作与特殊历史联系密切,大部分是作曲者有感而发。《松花江上》是作曲者张寒晖在西安创作的,参照北方女性哭坟声调,经过加工改变,进而形成现在的曲调。

一、以史料为基,导入新课

基于《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教师查阅相关史料,如文字、视频等,并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播放。

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以及当时国破家亡的视频。

全班学生都眼含泪水,静静地观看。

教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的行为?

学生:南京大屠杀。

学生:731部队细菌战。

学生:旅顺大屠杀。

……

教师:是的,日军侵华过程中制造诸多惨剧,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历史事件吗?

学生:九一八事变。

学生:卢沟桥事变。

……

教师:同学们对历史事件都有着深刻的认知,那大家知道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这首歌歌名中的松花江位于我国东北。

学生: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及对颠沛流离的悲苦怨愤,就以北方妇女失去亲人在坟头的哭诉声为素材,写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对,看来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我来详细和同学们说一下歌曲的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整个东北。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消极对待关东军的挑衅,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而东北军官兵不得不扶老携幼,远走关内,集中在西安城外。东北是东北军官兵的家乡,但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胸腔中充满着悲苦怨愤,情绪十分压抑,需要宣泄。张寒晖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带有悲剧色彩的《松花江上》。这首歌问世后,悲怨壮烈的歌声触及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尤其是东北军的官兵,听到歌曲后,忍不住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松花江上》已经在西安城中广泛传唱,并且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

教师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后,为学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上东北军官兵携家带口逃亡、日本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加深对歌曲的感悟。

(设计意图: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单纯讲解歌曲相关内容,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积极运用跨学科教学模式,与历史学科相结合,以史料为音乐鉴赏课程助力,可提升学生赏析音乐、以史为鉴的能力。)

二、歌曲讲解,解读情感

教师:初听歌曲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整首歌曲中,情感有着强烈的对比性。

学生:歌曲为■拍,且强弱规律为强弱弱。

教师:是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为带尾声的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第1~20小节;第二部分:第21~40小节;第三部分:第41~52小节;尾声:第53~61小节。

教师:同学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有几个乐句?分别描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有两个乐句,采用反复咏唱方式。第一个乐句为第1~10小节,第二个乐句为第11~20小节,第一乐句中描述了富饶的东北,不仅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描述当下的实际情况,在东北既有富饶资源,也有“我的同胞”“衰老的爹娘”,表达了流亡者被迫离开家乡、亲人的悲痛心情。

教师:那让我们看一下第二部分有几个乐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第二部分有三个乐句,在第一个乐句转入g小调。在第21~30小节这十个小节中,共有两个乐句,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第二乐句在结尾三个音上降低八度。这两个相同的乐句反复强调“九一八”,控诉“九一八事变”,让人铭记这一历史,旋律带有明显的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