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境入诗吟啸徐行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训练

教学目标

背诵并记忆诗歌鉴赏技巧,搭建鉴赏构架,掌握鉴赏方法与技巧;

诵读诗歌,走进诗境,通过技巧,深化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指向;

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四首古诗词为基,结合教材课例,引申课外阅读理解。

教学重难点

搭建鉴赏构架,掌握鉴赏方法与技巧;

技巧探析,深化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指向。

教学过程

前“境”回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知“境”而行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23

全国乙卷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抒情手法

2022

新高考全国Ⅱ卷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抒情手法

全国乙卷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抒情手法

浙江卷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

2021

浙江卷

分别赏析上片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描写手法

叙事手法

2019

全国卷Ⅱ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

的作用

浙江卷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人物描写

的手法

入“境”深化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贺铸的《鹧鸪天》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6分)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4.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将进酒》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6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