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课件.pptVIP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2.分析文中重要语句或引文的含义及妙处,领悟文章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探究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素养目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其间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196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作者介绍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了贺麟的长文《德国三大伟人处国难时之态度》。文中列举了歌德、黑格尔、费希特三位德国文化巨人在国难之际所表现出的不同立场,并谓之以“诗的”“散文的”和“戏剧的”三种人格标准。其中歌德被作为“诗的”人格的代表。他在1792年普鲁士攻法前夕仍然与王子探讨颜色研究中所得的新学说,诠释着在临难之际仍然保持着对纯粹精神进行探索的热情和诗性哲学。诗人的敏感和对生命本真的兴趣,使歌德在离乱之际仍有着“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的超拔襟怀。而冯至本人在抗日战火之下,也表现出了一种“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寄情于“灵魂里的山川”。“十几年来,走过许多地方,自己留下的纪念却是疏疏落落的几篇散文。……这些地方虽然不在这小册子里出现,但它们和我在这里所写的几个地方一样,都交织在记忆里,成为我灵魂里的山川。我爱惜它们,无异于爱惜自己的生命。”(冯至《山水·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就是作者任教西南联合大学时写下的一篇记录“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

课文探究石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中“一条路”“另一条路”的含义?“一条路”指现实存在的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旧路;“另一条路”指这条旧路引发的“我”的联想和想象,是一条通往历史的想象之路。

3.第5段写山脚下的泉水,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及整体地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地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4.赏析“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这几句。这几句将描写和议论巧妙融合,既写出鼠麹草的外形特点,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

5.阅读第7段,说说作者产生了哪些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作者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

6.怎么理解第11段中的“风雨如晦的时刻”?“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这是祖国遭受浩劫的时刻。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7.怎样理解“意味不尽的关联”?①大自然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②现今同样给了居住在村庄的“我”的生命许多滋养;③我们的生命因共同蒙受自然的滋养而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换、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深入探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写手t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