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考.pdfVIP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的思考

作者:王周谊

来源:《云梦学刊》2015年第3期

王周谊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100871)

摘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正面临着“双重失语”的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话语体系的有关概念、范畴和术语等基本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从树立问题意识、

传承民族文化和把握时代精神等三个维度,开展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建。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5)03-0064-05

收稿日期:2015-03-15

作者简介:王周谊(1976-),男,浙江温州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什么是“话语”?“话语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中形成的思想、言说的基本范畴

和基本法则,是一种文化对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的基本设定。”①表面上,“话语”仅仅是语

言的表现形式,是一个“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表述问题,但它又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而

是涉及思维方式、思想认同、价值立场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可以说,“话语”不仅是一个语

言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则是现代语言本质观的产物。从语言学角度

来看,它从属于语言体系,具体表现为词语、句子等语言因素。从哲学角度来看,强调语言对

于思想文化的建构意义,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社会实践性和语言的结构性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所谓“话语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的“话语权”,是“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

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②这种权利或权力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实践

方面是指对所处时代在社会实践维度上的学术“话语权”,即对社会实践具有解释力和引导力;

理论方面是指对世界学术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话语权”,包括为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世界学术

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能力,以及与国外学者开展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能力。有鉴于此,“话语

体系”的建设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极为重要,正如国家落后必然要受挨打一样,不能拥有独立学

术“话语权”的哲学社会科学,势必失去学术上的说话权利与权力,从而失去本国学术“话语

权”的生存空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从根本上说,特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

域所特别采用的概念、范畴、术语和言说体系,根源于中国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总结。只有对中

国社会的发展做出有力解释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才可能在世界学术格局中赢得属于中国哲

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

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在大约九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大致经历

了三个发展阶段③: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新中国成立的约三十年为第一阶段;二是自

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的约三十年为第二阶段;三是自改革开放起,到现今的约三十年为

第三阶段。纵观这三个发展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在历史学上通常称为

“启蒙”时代,“科学”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也可以说是统领这一阶段

的两大主要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性开始突显。现代汉

语作为语言体系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但话语方式明显地在改变,这一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是

“意识形态”的话语或“阶级斗争”的话语贯穿始终。与五四话语所不同的是,“阶级斗争”

话语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色彩,在概念、范畴、术语和言说上表现为有关

阶级和政治的词语、句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关键性语言要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哲学

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对过去的“阶级斗争”话

语进行了批判和扬弃,另一方面重新回归五四时期的话语传统,并深入学习吸收20世纪50年

代以后的西方新话语。

上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演进历程,是随着汉语体系从古代汉语体系转变为现代

汉语体系这一过程而实现的。首先,现代汉语不仅在语法、语音、语素、构词法等方面对古代

汉语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在思想性的“话语”上对古代汉语也进行了重构。我们不可能仅仅

根据单独的词及其意义来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的意义是在与其他词的相互关系中确

定的。因而,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异表现为白话与文言的形式差异,而这两者之间的根本

差异却是在各自使用着一套相去甚远的概念、范畴、术语和言说方式。其次,在现代汉语建立

的过程中,从西方输入的概念、范畴

文档评论(0)

198****23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