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多感官体验式数学教学 论文.docx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多感官体验式数学教学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多感官体验式数学教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要能够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口。”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正无时无刻地调动着学生的大脑、双手与口进行着数学探究学习。因而,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能够积极运用行知教育思想,精心预设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教育智慧,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习与情感启迪。基于此,本文从调动学生进行多感官体验学习的角度来分析构建多感官体验数学课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行知思想;小学数学;多感官体验学习;核心素养

多感官体验学习是指在学习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学习素材进行感知、体验,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发现。当然,在引领学生进行多感官学习的活动中也离不开大脑的中枢管理,同样也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动手参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进行多感官体验学习,引领学生进行数学动手操作、数学观察、数学分析与数学归纳总结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也能构建自然、朴实而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注体验,让“做”的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开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伊始,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学习结果的直接呈现,而是先提供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素材。让感性的素材引发学生进行直接性感知,如进行动口阅读、动眼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师唯有关注学生的数学感知,才能让学生的外在活动更为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深入到数学探究的内在活动之中。也正如著名教授余文森先生所说,学生做了“什么”与“做得怎么样”是教学的外在活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经历由外在到内在活动的过程。

让“做什么”成为数学学习的起点

我们不难理解,余教授所说的“外在活动”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参与的一直接性活动,其中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就是最为重要的数学活动方式。多感官活动体验教学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而言,它注重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学习开展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让整个数学“做”的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也由灌输变为自主生成、合作发现。学生也只有专心投入到动手、动眼与动脑的过程中,他们才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学生“做了什么”与“怎么做”就是多感官体验学习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中“11~20各数的认识”一节课时,其中“认识15的组成”活动环节,教师就能够创新教学,首先对学生说:“怎样把15根小棒又快又清楚地给摆出来,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15根小棒呢?请大家自己想一想、摆一摆,再看一看。”于是,孩子们便高兴地拿起小棒摆了起来。接着,教师再给予孩子进行说的机会,有的孩子说:“我把15根小棒分成了5份,每份3根,三五十五。就可以一眼看出来总根数了。”有的孩子说:“我把15根小棒摆成了2堆,一堆10根用线捆起来,另一堆5根,一眼就可以看出是15根了。”有的孩子说:“分成1根和14根两堆。”……通过这样的活动预设,学生可以从多种摆法中获得数学观察与比较,也可以凸显出“10个1是10”这一知识点,为以后学习数学中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知识作下了良好铺垫。

(二)让“做得如何”成为数学能力提升的起点

在实际数学课堂上,班级中学生将15根小棒进行摆的方法多种多样,更多的学生基于“数的分成”将“15根小棒分成1根+14根、2根+13根、3根+12根……”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能够想出“把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的。同时能够想出把‘10根’看作是一捆的。”面对这样的数学问题生成。教师要能够有创新教学的眼光,要能够有发展的数学教学思维,不局限于让学生理解“15的分成”,更要让学生“做得如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为此,笔者能够牢牢抓这样的问题生成不放,给予学生进行知识模型的建构。不断想学生提出“如何把16根小棒、17根小棒……快速地摆出来,也能清晰地看出根数?”让学生不断将“16根分成1捆10根+6根,17根小棒分成1捆10根+7根,……”进行摆分小棒的模式建构,从而让小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形成“十加几”的数学模型。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中的问题生成往往不只是一种学习结果,还可能成为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因而,数学教师要能够积极关注学生“做得如何”,放开既定目标的视域宽度与广度,让更多的生成问题成为学生数学习能力发展的成长点。

关注感悟,让“想”成为学生思维创新的发展

倘若余教授所言的学生“做什么”与“做得如何”是多感官活动化学习中外

在活动,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想”与“想得如何”就是多感官活动化学习中的内在活动。简言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要能够经历由外在到内在的过程;即,体验至感悟的过程。体验与感悟皆是多感官体验活动教学的本质特征所在,也是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创新的开始,直至向更深处发展。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