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5.2《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之道礼记·大学

东南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河南大学探寻这些大学校训来源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关于《大学》

《礼记》《大学》本出《礼记》。《礼记》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大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解题

本文选取的是《大学》这一部书的开篇部分,题目“大学之道”为编者所加,按照你的初步理解,“大学之道”该为何意呢?思考探究

何谓“大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何谓“大学”大学大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治国、理政)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何谓“道”道:即宗旨、目的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研习文本——三纲

第一段开宗明义,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请齐读第一段,思考一分钟,找出答案。思考探究

研读文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行。(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达到。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明德】彰明美好的德行。

为什么文中的表述是彰显美好的德行,而不是产生、生成、培养美好的德行,联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课进行思考。思考探究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彰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德、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内圣:君子个人修养)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亲民是其为政的重要主张

【新民】“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朱熹

通过上述的分析,请总结出“明明德”与“亲民”二者之间的关系。思考探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明明德亲民(基础、前提、起点)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思考探究仅仅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便足矣吗?分析材料中朱熹对于“止”的定义,思考“止”的另一层含义。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朱熹

【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朱熹止:处于、达到、固守、坚守

理解三纲的含义之后,那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联系王阳明的话进行思考,并用思维导图展示。思考探究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