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37页】(最新文档).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拔火罐;一、简介;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主要临床作用;二、原理;现代医学角度;

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三、火罐的类别;2024/6/1;2024/6/1;拔罐的方法;1).火罐法

①闪火法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②投火法

用95%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趁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故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③贴棉法

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95%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亦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④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适用于肌肉丰厚而平坦部位。

;⑤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入95%乙醇l一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二)水罐法

是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根据用水的方式,常有以下几种:

;

1.水煮法将竹罐放人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将罐拔于应拔部位,拔后轻按罐具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此法消毒彻底,温热作用强,且可罐药结合,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留???、排罐。但操作应适时,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力不足。;2.蒸气法将水或药液(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人罐内2~3分钟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吸拔部位。扣上后用手轻按其罐半分钟,使之拔牢。此法适用于身体各部拔留罐、排罐。

(三)抽气罐法

把火罐紧贴在要拔的位置,抽动或旋动活塞,或按压气囊,火罐立即可吸在相应的部位上。;三、罐法的应用;(二)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又称排罐法,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排罐间距要适当,疏密视病情与体质而定。;(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人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留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留罐过程中,据病情需要,可于皮肤垂直方向有节奏地轻提轻按(一提一按)罐体,或频频震颤罐具或摇晃罐体,或缓缓于水平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转动罐体。以增强刺激,提高治疗效果,但手法宜轻柔,以免肌肤疼痛或罐具脱落。

;(五)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向后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差。;(六)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常用针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针罐法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留罐5~10分钟后启罐、出针。此法宜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2.出针罐法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持续快

文档评论(0)

李荣升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