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话说桑蚕丝帛
Wordsofsilkwormsilk
锦
蜀锦的历史渊源
蜀锦的历史渊源
巴蜀沃原千里,气侯湿润,桑蚕繁茂,是中国丝绸文化发源地之一,
素有“蚕丛古国”之称。蜀锦是蜀地的提花丝织物,是巴蜀丝绸文
化的代表,蜀锦与宋锦、云锦并称为我国“三大名锦”,蜀锦位居
“三大名锦”之首。
从春秋战国伊始,兴于汉、盛于唐,历经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
元、明、清,至今巳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并在我国传统美术史上留
下辉煌的一页。
说绫罗绸缎
蜀锦的历史渊源
在新石器时期的渔猎时代,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居住着以从事驯养蚕及将茧
抽丝为主要职业的氏族,称之为“蚕丛”。蚕丛氏南迁成都后,即“教民养
蚕”,为巴蜀养蚕治丝、织绢锦孕育了条件。
古史《华阳国志·巴志》
记载:“禹会诸侯于会
稽,执玉帛者万国,巴
蜀往晋”。可见距今四
千多年前的巴蜀已能生
产丝织品“帛”了。再
从三星堆出土的商代石
器、陶器、青铜器等不
同材质的纺轮,可推断
蜀地商代就能纺制不同
规格的丝线,进行绣花
与丝织。
说绫罗绸缎
蜀锦的历史渊源
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了一件蜀国本土制造的
战国铜壶,壶身镶嵌着欢腾的栽桑采桑场景。1975
年7月,在成都交通巷出土了西周时期四件不同形式
的铜戈,手柄两面的正中装饰有蚕形的图象,这些
都体现了蜀地经济、文化与养蚕业的密切关系。
说绫罗绸缎
蜀锦的历史渊源
五代十国时,王建、孟知祥等为蜀主,蜀地丝绸仍较发达,品种增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上第十五卷记载:“五代蜀时制成十样锦:长安竹锦、
天下乐锦、雕团锦、宜男锦、宝界地锦、方胜锦、狮团锦、象眼锦、八答晕锦、
铁梗襄荷锦,合称“十样锦”。盛赞“近觑四川十样锦,“远观洛阳一团花。”
宋代前期,以生产绵丝高级丝织物著称,当时的丝绸生产有官营、城
镇、农村。宋神宗元丰六年、成都府尹吕大防办“成都府锦院”,有127间
机房、154台织机,日用挽丝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百五十四,练染之工
十一,纺绎之工百一十。
明末清初,蜀地战乱长达37年。嘉庆《华阳县志》卷四十二记载:
“蜀自明季兵燹后,锦坊尽毁,花样无存,今惟天孙锦一种,传为遗制
云。”今编《阆中县志·帝制明期》记述:清顺治十五年,阆中人刘达从西
北买战马回到家乡,说:“返乎三巴,见乎尸骸遍野,荆棘塞途,……昔之
桑麻禾黍,今之荒烟蔓草也。山间如故,景物顿非,里党故旧,百存一二,
握手惊疑,宛若再世。”蜀地的丝织业已经摧残殆尽。
说绫罗绸缎
蜀锦的历史渊源
辛亥革命前后,禁止民间穿绸着缎和不
准用玄黄色的“衣禁”取消,团花马褂和锦
缎鞋帽风行一时,四川出现了丝织业的“黄
金时代”,蜀地最高年产量达70万匹左右。
《清初续文献通考》记载:光绪年间,“成
都有机房二千处,织机万余架,织工四万人;
丝织品占全省总额百分之七十,成都以产锦
为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