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pptx

第15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期;针对训练

1.(2023·重庆高三检测)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提出要“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旨在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除出去,反映了对士族的维护,而不是士族权力受到抑制,排除A项;

材料中表明庶族是不入士流的,并且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除出去,说明庶族政治地位并未提升,排除B项;

材料是唐朝统治者维护士族等级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排除D项。;2.(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表反映了宋初科举制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宋太祖批评“塞孤贫之路”到宋太宗“广搜罗之路”可以看出,北宋对科举取士资格的放宽,故选C项;

武举和殿试是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对于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而不是考试内容的调整,排除B项;

材料并无录取人数的信息,排除D项。;;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针对训练

1.汉武帝初置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成帝时,刺史不遵循诏条,超越权限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西汉后期,刺史越权行为更加普遍。这种转变反映出

A.吏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B.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解除

C.地方行政效能得到提高 D.刺史由监察官向政务官转化;题干反映出刺史职能的转变,即由监察官逐渐发展为政务官,故选D项;

题干所述史实反映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

“解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题干虽然述及了刺史参与地方政务,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或影响,排除C项。;2.(2023·安徽皖东联盟联考)唐代官员都须参加考课,考课制度推行“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义、清慎、公平、恪勤;“二十七最”???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一最已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已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以此类推,定为九等考第。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人才选拔

B.官员考核适应了专制统治需要

C.选官重在考查官员实际能力

D.官僚制度仍受到门阀政治影响;据材料“考课制度推行‘四善二十七最’”可知,唐代考课制度注重德才兼备,有利于改善王朝吏治、提高政府效能、缓和社会矛盾,适应了唐代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B项;

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的考课制度,而非科举制选拔人才,排除A项;

“四善二十七最”说明唐代考课注重品德和才能,排除C项;

门阀政治的特点体现在官员选拔上“重门第”,而材料反映的是德才兼备,排除D项。;3.(2023·济南摸底考)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题干述及的是明初设置巡抚又对其限制,而不是仅仅指出巡抚制度的设立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

明初设立巡抚又对其进行限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其对象是巡抚,而不是“地方”,排除C项;

巡抚由“统领地方”变为“地方官”体现出其职责的变化,而不是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排除D项。;;视角人物评说——魏晋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

(2022·河北卷,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魏文帝黄初(220—226)年间,“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其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经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才的著作。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兼德之人,更为美号。”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魏明帝时,刘劭“与议郎庾嶷、苟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年间,因“王纲之弛颓”“治典阙而未补”,刘劭奉诏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刘劭传》等;;;1.唯物史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原因;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1;1;2.(2023·浙江四校5月联考)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记载,“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