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新版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解析版).docx

2024秋季新版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解析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情境·史料实证】1.下图是王家范编著的《大学中国史》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A.只研究文献史料 B.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C.只研究考古发现 D.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文献传说中的夏朝”“夏文化的考古探索”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最佳的方法是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注重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结合来研究夏朝的历史,只研究文献或者只研究考古发现的说法过于片面,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也未能全面反映作者的观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新情境·考古发现】2.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A.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礼乐制度日臻完善

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可知,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C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二里头遗址存在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不能说明二里头遗址交通网发达,排除A项;礼乐制度建立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这一时期处于早期国家阶段,王朝国家形态尚未发展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3.据如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行暴政 B.长期对外征战 C.地方势力膨胀 D.治国理念落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桀驾人车”,“炮烙之刑”,“烽火戏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架人车”反映的是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桀把人当作坐骑,反映了桀的残暴;“炮烙之刑”反映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的残暴,发明了炮烙之刑的残酷刑罚;“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反映了西周的周幽王通过烽火戏弄诸侯来取悦褒姒,反映了周幽王的昏庸无道。由此可以看出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暴政,丧失民心,A项正确;长期对外征战、地方势力膨胀、治国理念落后,与题干信息“桀驾人车”,“炮烙之刑”,“烽火戏诸侯”没有联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新素养·时空观念】4.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一个年代等于10年,大于99年的时间,换算成世纪的方法,是将这个年份的百位(或百千位)上的数字加1,十分位数是几,就是几时年代,因此,将“公元前1046年”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可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B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将“公元前1046年”用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可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而不是公元11世纪40年代、公元10世纪40年代、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排除AC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5.关于启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B.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

C.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D.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分析可知益禅让于启,根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说明启抢走了益的首领位子,两则材料对启成为夏王的评价不一,体现出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B项正确;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夏朝建立时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无法得出世袭制是历史必然的结论,排除A项;古书文献结合考古发现是可以考证的,而不是难以考证,排除C项;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跨学科】6.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些人分封到地方,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以扩大统治范围。下面是他分封的部分诸侯国的示意图,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依据之一是(?)

A.年龄 B.军功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87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