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我们是一家人”.doc

中小学德育教育“我们是一家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是一家人”

摘要校园欺凌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班级作为欺凌发生的主要社会场域,有必要基于此对防治校园欺凌进行深入探索。通过树立共同道德目标、明确公共规则、组织集体实践的方式,构建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使“我们是一家人”的观念融入班级生活实践,从而在源头上避免欺凌者、受害者和欺凌行为的出现,有效治理校园欺凌。

关键词道德共同体;校园欺凌;预防机制

作为学生生活最重要的社会微观场域之一,班级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学校“制定完善预防和处置学生欺凌的各项措施、预案、制度规范和处置流程”[1]。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预防机制,制订学校或年(班)级反欺凌公约,建立师生联系、同学互助、紧急求救制度,积极探索在班级设置学生安全员,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2]。通过培养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在学生中间有效建立起“我们是一家人”的观念,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一、校园欺凌扎根于什么样的“土壤”?

适合校园欺凌扎根的班级“土壤”一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班级内部存在或隐或显的成员等级区分,平等未成为共识;二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松散,尚未形成共同体式的团结意识。

(一)欺凌滋生于“等级制班级”

可以说任何欺凌和压迫都以等级差为前提,因为欺凌意味着某人故意伤害另一个人或造成其痛苦,在这种关系中欺凌者认为比受害者拥有更强的力量。[3]但单纯的力量悬殊不一定会造成欺凌,导致欺凌的更深层原因是力量背后的等级意识。

处于“等级制班级”弱势地位是所有潜在被害者的共同特征。这种“等级制班级”不一定存在被所有班级成员明面上承认的等级划分,而有可能扎根于班级成员的潜意识之中。班级成员若普遍认为成绩好、身体强壮、外表姣好者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特权,那么这种班级就很可能是“等级制班级”,将班级成员进行等级划分的观念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这将为欺凌行为的诞生及“合理化”提供观念基础。这种观念不仅可以使“高地位者”的欺凌者看似合理地差遣“低地位者”被害者,将“低地位者”当做“亚人”或“奴隶”对待,更会为欺凌者提供自我辩护的话语背景,这种辩护可以缓解欺凌者因欺凌行为产生的认知失调所带来的痛苦,但也会进一步加剧欺凌行为,使欺凌者将被欺凌行为的发生归罪于受害者。[4]

(二)欺凌萌芽于“松散的团结”

许多欺凌行为并未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发生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容易由于行为特征相近或空间接近而组成小群体,受欺凌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难以被其他人认同和接纳,在班级活动中被孤立、被边缘化,进而在小群体和被孤立的个人之间发展出欺凌行为。[5]

在班级内部没有形成團结意识的情况下,班级内部将存在多个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内部团结,大团体之间缺乏统一团结意识的状态可称为班级的“松散的团结”状态。这种情况下各小群体内部凝聚力较强,但群体间联系较弱,小团体成员初步形成“内外意识”,对待群体内成员较为关心,而对群体外成员则是漠不关心。对于那种未加入任何小群体的成员来说,很容易被其他班级成员所孤立。虽然被孤立并不一定会导致被欺凌,但被孤立往往是欺凌行为发生的前奏。那些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更可能遭到欺凌,在班级内的友谊关系则会带来更多的保护。[6]

二、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有何优势?

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相对于非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而言,在共同体目标和实践类型上有两大优势:一是班级成员生活的幸福被视为班级的最高目标,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实现了统一;二是班级成员的道德实践为必然的集体实践,摆脱了班级成员道德实践的个人性和偶然性。

(一)道德共同体式班级的最高目标:班级成员的幸福

“共同体”(Community)的希腊词源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概念(κοινωνiα),是“有共同的话语与理解背景的社会群体”[7]。在该词汇的发展过程之中,虽然不同学者对“共同体”有不同的诠释,但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语境下,共同体都是基于群居人类的相互依存性而产生的社会学概念,指向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联合关系。[8]所谓道德共同体,即指基于共同道德生活实践,遵守共同道德规则,拥有共同道德目标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道德话语体系和理解道德的背景。道德共识与道德生活相互支持,创造并延续了这种道德共同体本身。不同的道德共同体,其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9]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知识与选择都在追求某种善,而幸福则是最高善。[10]因此,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应当追求的终极价值就是使所有班级成员获得班级生活的最高善,即班级生活中的幸福。这种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与非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共同的道德目标、道德规则和道德实践。道德共同体式的班级不仅是学生为了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